歡迎您的來到,持續撰寫文章中~

骨盆帶和下肢的附肢肌肉|第11章 肌肉系統 11.6《解剖學與生理學 2e》

夜黎

本文章內容基於萊斯大學 OpenStax 的 Anatomy and Physiology 2e,由夜黎重新編輯。(根據本書前言中的創用 CC BY 4.0 聲明

原文傳送門:<11> The Muscular System  — 11.6 Appendicular Muscles of the Pelvic Girdle and Lower Limbs
索引傳送門:《解剖學和生理學2e》索引頁面

章節目標

學習本節後,你將能夠:

  • 識別骨盆帶和下肢的附肢肌
  • 識別骨盆帶和下肢的運動和功能
目錄

前言

下半身的附肢肌肉定位並穩定骨盆帶〔pelvic girdle〕,骨盆帶是下肢的基礎。 相較之下,胸帶的運動比骨盆帶多得多。 由於〝骨盆帶〞與〝中軸骨骼底部的骶骨〞相連,因此骨盆帶的運動非常小。 骨盆帶的運動範圍較小,因為它旨在穩定和支撐身體。

大腿的肌肉

如果〝將下肢連接到軀幹的骨盆帶〞能夠進行與胸帶相同的活動範圍,會發生什麼事? 一方面,如果股骨頭沒有固定在骨盆的髖臼中,步行會消耗更多的能量。 身體的重心位於骨盆區域。 如果重心不維持固定,站起來也很困難。 因此,腿部肌肉在活動範圍和多功能性方面的不足,可以透過尺寸和力量來彌補,從而促進身體的穩定性、姿勢和運動。

移動股骨的臀部區域肌肉

大多數插入股骨(大腿骨)並移動股骨的肌肉都起源於骨盆帶。 腰大肌〔psoas major〕髂肌〔iliacus〕組成髂腰肌群〔iliopsoas group〕。 身體中一些最大、最強的肌肉是臀肌或臀肌群〔gluteal group〕臀大肌〔gluteus maximus〕最大; 臀大肌深處是臀中肌〔gluteus medius〕,臀中肌深處是臀小肌〔gluteus minimus〕,臀小肌是三者中最小的一個(圖 11.29 和圖 11.30)。

圖 11.29 臀部和大腿肌肉
〝移動股骨的大而有力的臀部肌肉〞通常起源於骨盆帶並插入股骨。 〝移動小腿的肌肉〞通常起源於股骨並插入膝關節的骨頭中。 〝股骨前部的肌肉〞可以伸展小腿,但也有助於彎曲大腿。 〝股骨後部的肌肉〞使小腿彎曲,但也有助於伸展大腿。 臀肌和大腿肌肉的組合也使大腿和小腿內收、外展和旋轉。
圖 11.30 移動股骨的臀部區域肌肉

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 latae〕是大腿外側上部的一塊厚的方形肌肉。 它在彎曲和外展大腿時,充當臀中肌和髂腰肌的協同肌。 它還可以透過〝拉動髂脛束(帶)〔iliotibial tract (band)〕使其拉緊〞來幫助穩定膝蓋的外側。 臀大肌深處,梨狀肌〔piriformis〕閉孔內肌〔obturator internus〕閉孔外肌〔obturator externus〕、上孖肌〔superior gemellus〕下孖肌〔inferior gemellus〕股方肌〔quadratus femoris〕使〝在髖關節處的股骨〞外側旋轉。

內收長肌〔adductor longus〕內收短肌〔adductor brevis〕內收大肌〔adductor magnus〕可以根據腳的位置使大腿內側和外側旋轉。 內收長肌使大腿彎曲,而內收大肌則使大腿伸展。 恥骨肌〔pectineus〕也使〝在髖關節處的股骨〞內收和彎曲。 恥骨肌位於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內,股三角形成於臀部和小腿的交界處,還包括股神經、股動脈、股靜脈和深腹股溝淋巴結。

移動股骨、脛骨和腓骨的大腿肌肉

大腿的深筋膜將其分為內側、前部和後部(見圖 11.29 和圖 11.31)。 〝大腿內側隔間medial compartment of the thigh〕的肌肉〞負責使〝髖部處的股骨〞內收。 與內收長肌、內收短肌、內收大肌和恥骨肌一起,帶狀股薄肌〔gracilis〕除了讓〝膝蓋處的腿〞彎曲之外,還使大腿內收。

圖 11.31 移動股骨、脛骨和腓骨的大腿肌肉

大腿前隔間〔anterior compartment of the thigh〕的肌肉使大腿彎曲並伸展腿部。 該隔間包含股四頭肌群〔quadriceps femoris group〕,實際上由四塊〝延伸和穩定膝蓋的肌肉〞組成。 股直肌〔rectus femoris〕在大腿前面,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在大腿外側,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在大腿內側,股中間肌〔vastus intermedius〕在股外側肌和股內側肌之間,並且在股直肌的深層。 這四塊肌肉共有的肌腱是股四頭肌腱〔quadriceps tendon〕(髕骨肌腱〔patellar tendon〕),它插入髕骨並在其下方延伸為髕韌帶〔patellar ligament〕。 髕韌帶附著在脛骨結節上。 除股四頭肌外,縫匠肌〔sartorius〕是一塊帶狀肌肉,從〝髂前上棘〞延伸至〝近端脛骨的內側〞。 這種多才多藝的肌肉在膝蓋處彎曲腿部,並在臀部處彎曲、外展和側向旋轉腿部。 這塊肌肉使我們能夠盤腿坐著。

大腿後間隔〔posterior compartment of the thigh〕包括彎曲腿部和伸展大腿的肌肉。 膝蓋後方的三塊長肌是大腿後側肌群〔hamstring group〕,負責彎曲膝蓋。 它們是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半腱肌〔semitendinosus〕半膜肌〔semimembranosus〕。 這些肌肉的肌腱形成膕窩〔popliteal fossa〕,即膝蓋後方的菱形空間。

移動腳和腳趾的肌肉

與大腿肌肉類似,小腿肌肉被深筋膜分為數個隔間,但小腿有三個隔間:前部隔間、外側隔間和後部隔間(圖 11.32 和圖 11.33)。

圖 11.32 小腿的肌肉
小腿前隔間的肌肉通常負責背屈,小腿後隔間的肌肉通常負責蹠屈。 兩個隔間中的外側和內側肌肉使腳內翻、外翻和旋轉。
圖 11.33 移動腳和腳趾的肌肉

腿部前隔間〔anterior compartment of the leg〕的肌肉:脛前肌〔tibialis anterior〕(脛骨外側表面長而厚的肌肉),其下方深處的伸拇長肌〔extensor hallucis longus〕以及其側面的伸趾長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當它們收縮時,都有助於抬高腳的前部。 第三腓骨肌〔fibularis tertius〕是起源於腓骨前表面的小肌肉,與伸趾長肌相關,有時與其融合,但並非所有人都存在。 稱為伸肌上支持帶〔superior extensor retinaculum〕(腳踝的橫韌帶〔transverse ligament of the ankle〕)和伸肌下支持帶〔inferior extensor retinaculum〕的厚結締組織帶,在背屈過程中將這些肌肉的肌腱固定到位。

腿部外側隔間〔lateral compartment of the leg〕包括兩塊肌肉:腓骨長肌〔fibularis longus (peroneus longus)〕腓骨短肌〔fibularis brevis (peroneus brevis)〕 腿部後隔間〔posterior compartment of the leg〕的淺層肌肉全部插入跟腱〔calcaneal tendon〕(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這是一條插入腳踝跟骨的強壯肌腱。 這個隔間中的肌肉又大又強,使人類保持直立。 小腿最淺層、最明顯的肌肉是腓腸肌〔gastrocnemius〕。 腓腸肌深處是寬而平的比目魚肌〔soleus〕蹠肌〔plantaris〕在兩者之間傾斜; 有些人可能有兩塊這樣的肌肉,而在其他屍體解剖中大約百分之七的情況下沒有觀察到蹠肌。 蹠肌肌腱是疝氣修復、肌腱移植和韌帶修復中闊筋膜〔fascia lata〕的理想替代品。 腿部後隔間也有四塊深層肌肉:膕肌〔popliteus〕屈趾長肌〔flexor digitorum longus〕屈拇趾長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脛後肌〔tibialis posterior〕

足部也有內在肌肉,其起源和插入都在腳內部(類似手的內在肌肉)。 這些肌肉主要為足部及其足弓提供支撐,並有助於腳趾的運動(圖 11.34 和圖 11.35)。 足部縱弓的主要支撐是稱為足底腱膜〔plantar aponeurosis〕的深筋膜,它從跟骨延伸到腳趾(該組織的發炎是“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的原因,會影響跑步者)。足部的內在肌肉由兩組組成。 背側組〔dorsal group〕僅包括一塊肌肉,即伸趾短肌〔extensor digitorum brevis〕。 第二組是足底組〔plantar group〕,由四層組成,從最淺層開始。

圖 11.34 腳的內部肌肉
腳背側的肌肉 (a) 通常會使腳趾伸展,而足底側的肌肉 (b、c、d) 通常會使腳趾彎曲。 足底肌肉分為四層,提供足部平衡身體重量的力量。 在此圖中,從足底視圖顯示了其中的三層,從緊挨著足部足底皮膚的最底層 (b) 開始,到位於足部和腳趾骨頭下方的最頂層 (d) 結束。
圖 11.35 腳的內在肌肉

更新紀錄

2024/05/20 發佈本文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的話
點讚 後歡迎關注夜黎喔!

分享這篇文章吧!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本文作者

腰痛十餘年的普通人。
20歲走上自我療癒的道路。
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收集的訊息。

致力於將潛意識行為(心理)、認知行為(社會)、人體力學(生理)等等關聯起來,找出導致疼痛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我覺察進行身心療癒。

評論

去評論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