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的來到,持續撰寫文章中~

關鍵術語|第13章 神經系統的解剖學 13.5《解剖學與生理學 2e》

夜黎

本文章內容基於萊斯大學 OpenStax 的 Anatomy and Physiology 2e,由夜黎重新編輯。(根據本書前言中的創用 CC BY 4.0 聲明

原文傳送門:<13> Anatomy of the Nervous System  — Key Terms
索引傳送門:《解剖學和生理學2e》索引頁面

外展神經abducens nerve

第六腦神經;負責其中一側眼外肌的收縮

翼板alar plate

脊髓的發育區域,產生灰質的後角

杏仁核〔amygdala〕

大腦顳葉深處的核,與記憶和情緒行為有關

前柱〔anterior column〕

脊髓前角之間的白質,由許多不同組的軸突(包含上升束和下降束)組成

前角〔anterior horn〕

含有多極運動神經元的脊髓灰質,有時稱為腹角〔ventral horn〕

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

脊髓前部的深中線特徵,標誌著脊髓左右兩側的分離

前脊動脈〔anterior spinal artery〕

來自椎動脈合併分支的血管,沿著脊髓的前表面延伸

蛛網膜顆粒〔arachnoid granulation〕

蛛網膜向硬腦膜竇的突出部分,這允許腦脊髓液(CSF)重新吸收到血液中

蛛網膜〔arachnoid mater〕

腦膜的中間層,因其在腦膜和軟腦膜之間延伸的蜘蛛網狀小梁而得名

蛛網膜小梁〔arachnoid trabeculae〕

蛛網膜下腔內,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的細絲

上行束〔ascending tract〕

中樞神經系統纖維將感覺訊息從脊髓或周邊傳遞到大腦

腋神經〔axillary nerve〕

手臂的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從臂神經叢發出)

基底前腦〔basal forebrain〕

與調節感覺刺激和注意力有關的大腦核,通過廣泛投射到大腦皮層,其喪失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基底核〔basal nuclei〕

大腦的核(上腦幹和間腦中的一些組成部分),負責評估皮質運動命令,並透過多巴胺神經元的廣泛調節活動將其與個體的一般狀態進行比較;很大程度上與運動功能有關,帕金森氏(Parkinson)症和亨丁頓舞蹈(Huntington)症的症狀證明了這一點

基底板basal plate〕

脊髓的發育區域,產生灰質的側角和前角

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

來自合併的椎動脈的血管,沿著腦幹的背部表面延伸

臂神經叢〔brachial plexus〕

與〝下頸椎神經〞和〝第一胸椎神經〞相關的神經叢

腦幹〔brain stem〕

成人大腦的區域,包括中腦、腦橋和延髓,由胚胎大腦的中腦、後腦和脊髓發育而來

布洛卡區〔Broca’s area〕

額葉的區域,與語言產生所需的運動指令相關,僅位於負責語言產生的大腦半球,約 95% 的人口位於大腦半球的左側

布羅德曼區〔Brodmann’s areas〕

根據布羅德曼 (Brodmann) 在 1900 年代早期的描述,基於顯微解剖學繪製大腦皮質區域圖,將特定區域與功能差異聯繫起來

頸動脈管〔carotid canal〕

顳骨的開孔,頸內動脈經由此開孔進入顱骨

馬尾〔cauda equina〕

從第一腰椎下方的下脊髓下降,並位於椎腔內的脊椎神經根束;具有馬尾巴的外觀

去極化〔caudate〕

大腦深處的核,是基底核的一部分;與殼核〔putamen〕一起,它是紋狀體〔striatum〕的一部分

中央管〔central canal〕

脊髓內的中空空間,是神經管中心的殘餘物

中央溝〔central sulcus〕

大腦皮質的表面標誌,標誌著額葉和頂葉之間的邊界

顱彎曲〔cephalic flexure〕

胚胎中腦的曲線,將前腦置於腹側

小腦〔cerebellum〕

主要與腦橋相連的成人大腦區域,由後腦發育而來(與腦橋一起),主要負責將〝來自大腦的信息〞與〝透過脊髓來自周邊的感覺回饋〞進行比較

腦導水管〔cerebral aqueduct〕

腦室系統的連接,位於中腦的第三腦室和第四腦室之間

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

覆蓋前腦的外部灰質,以皺紋和褶皺為標誌,稱為腦回和腦溝

大腦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

雙側對稱大腦的一半

大腦〔cerebrum〕

成人大腦的區域,由端腦發育而來,負責高階神經功能,如記憶、情緒和意識

頸神經叢〔cervical plexus〕

與上頸椎神經相關的神經叢

脈絡叢〔choroid plexus〕

毛細血管內壁含有室管膜細胞的特殊結構,可過濾血液,在大腦的四個腦室產生腦脊髓液

威利氏環〔circle of Willis〕

大腦底部周圍血管的獨特解剖學排列,即使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被阻塞或變窄,也能維持血液灌注到大腦中

總頸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

從主動脈(或右側的頭臂動脈)分支出來並向頭部和頸部供血的血管

胼胝體〔corpus callosum〕

連結左右大腦半球的大白質結構

腦神經〔cranial nerve〕

連接到大腦的十二個神經之一,負責頭部和頸部的感覺或運動功能

腦神經節〔cranial nerve ganglion〕

腦神經的感覺神經節

下行束〔descending tract〕

中樞神經系統纖維將運動指令從大腦傳送到脊髓或周邊

間腦〔diencephalon〕

成人大腦的區域,保留了胚胎發育時的名稱,包括視丘和下視丘

直接通路〔direct pathway〕

基底核內從紋狀體到蒼白球內節和黑質網狀部的連接,解除視丘的抑制以增加皮質對運動的控制

去抑制〔disinhibition〕

雙突觸連接,其中第一個突觸抑制第二個細胞,然後第二個細胞停止抑制最終目標

背(後)神經根〔dorsal (posterior) nerve root〕

軸突進入脊髓後角

背(後)根神經節〔dorsal (posterior) root ganglion〕

感覺神經節附著在脊神經的後神經根上

硬腦膜〔dura mater〕

堅韌的纖維狀腦膜外層,附著在顱骨和脊椎的內表面上,包圍整個中樞神經系統

硬腦膜竇〔dural sinus〕

大腦周圍的任何靜脈結構,封閉在硬腦膜內,將血液從中樞神經系統引流至頸靜脈的總靜脈回流

神經內膜〔endoneurium〕

神經內單一軸突周圍結締組織的最內層

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

周邊結構,即神經節和神經,被納入消化系統器官

腸叢〔enteric plexus〕

腸壁的神經叢,是腸神經系統的一部分

神經外膜〔epineurium〕

包圍整個神經的最外層結締組織

上視丘〔epithalamus〕

含有松果體的雙頭腦區域

食道叢〔esophageal plexus〕

食道壁的神經叢,是腸神經系統的一部分

眼外肌〔extraocular muscles〕

控制眼眶內眼球運動的六塊骨骼肌

顏面神經〔facial nerve〕

第七腦神經;負責臉部肌肉的收縮和部分味覺,以及引起唾液分泌

〔fascicle〕

被結締組織包圍的小束神經或肌肉纖維

股神經〔femoral nerve〕

前腿的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源自腰神經叢

腓神經〔fibular nerve〕

後腿的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始於坐骨神經的一部分

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

顱骨枕骨上的大開孔,脊髓經由此開孔出現,椎動脈經由開孔進入顱骨

前腦〔forebrain〕

成人大腦的前部區域,由前腦發育而來,包括大腦和間腦

第四腦室〔fourth ventricle〕

腦室系統的一部分,位於腦幹區域,透過中孔和側孔通往蛛網膜下腔

額葉眼動區〔frontal eye field〕

額葉的區域,與將眼睛定向到視覺注意對象的運動命令相關

額葉〔frontal lobe〕

顱骨額骨正下方的大腦皮質區域

胃叢〔gastric plexuses〕

胃壁中的神經元網路是腸神經系統的一部分

蒼白球〔globus pallidus〕

大腦深處的核,屬於基底核的一部分,可分為內段和外段

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erve〕

第九腦神經;負責舌頭和喉嚨肌肉的收縮以及部分味覺,以及引起唾液分泌

腦回〔gyrus〕

由大腦或小腦表面的迴旋形成的脊〔ridge〕

後腦〔hindbrain〕

成人大腦的後部區域,由菱腦發育而來,包括腦橋、延髓和小腦

海馬體〔hippocampus〕

顳葉深處的灰質,對於長期記憶的形成非常重要

舌下神經〔hypoglossal nerve〕

第十二腦神經;負責舌頭肌肉的收縮

下視丘〔hypothalamus〕

間腦的主要區域,負責協調自主神經和內分泌控制體內平衡

間接路徑〔indirect pathway〕

基底核內從紋狀體經由蒼白球外節和丘腦底核到蒼白球內節/黑質緻密部的連接,導致視丘受到抑制,從而減少皮質對運動的控制

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中腦頂蓋的一半,是腦幹聽覺路徑的一部分

下橄欖核〔inferior olive〕

髓質中的核,參與處理與運動控制相關的訊息

肋間神經〔intercostal nerve〕

胸腔內的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位於兩根肋骨之間

內頸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

總頸動脈的分支,進入顱骨並向腦部供血

室間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ina〕

側腦室和第三腦室之間的開孔,允許腦脊髓液通過

頸靜脈〔jugular veins〕

從頭部和頸部返回“用過的”血液的血管

動覺〔kinesthesia〕

身體運動的一般感覺

側孔〔lateral apertures〕

從第四腦室到兩側蛛網膜下腔以及延髓和小腦之間的一對開孔

側柱〔lateral column〕

一側後角與同側前角軸突之間的脊髓白質;由許多不同的軸突組組成,包括上升束和下降束,將運動指令傳入和傳出大腦

側角〔lateral horn〕

胸椎、上腰椎和薦椎區域的脊髓灰質區域,是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分支的中心組成部分

外側溝〔lateral sulcus〕

大腦皮質的表面標誌,標誌著顳葉與額葉和頂葉之間的邊界

側腦室〔lateral ventricles〕

腦室系統位於大腦區域的部分

邊緣皮質〔limbic cortex〕

大腦皮質結構的集合,涉及情緒、記憶和行為,並且是更大的邊緣系統的一部分

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前腦和後腦之間邊界的邊緣(極限)結構,與情緒行為和記憶形成最相關

縱裂〔longitudinal fissure〕

兩個大腦半球之間沿著中線的大分離

腰神經叢〔lumbar plexus〕

與腰椎神經相關的神經叢

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

用於從脊椎下腰部區域抽取腦脊髓液的手術,避免了損傷中樞神經系統組織的風險,因為脊髓終止於上腰椎

正中孔〔median aperture〕

第四腦室通往蛛網膜下腔的單一開孔,位於延髓和小腦之間的中線

正中神經〔median nerve〕

手臂的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位於尺神經和橈神經之間

腦膜〔meninges〕

由結締組織組成的中樞神經系統的保護性外殼

中腦〔mesencephalon〕

胚胎大腦的初級囊泡,在胚胎發育的其餘過程中不會發生顯著變化,並成為中腦〔midbrain〕

後腦〔metencephalon〕

胚胎大腦的次級囊泡,發育成腦橋和小腦

中腦〔midbrain〕

成人大腦的中部區域,由中腦〔mesencephalon〕發育而來

末腦〔myelencephalon〕

胚胎大腦的次級囊泡,發育成延髓

神經叢〔nerve plexus〕

不包括神經元細胞體的神經網絡

神經嵴〔neural crest〕

組織,從神經溝邊緣脫離並通過胚胎遷移發育成神經和非神經組織的周邊結構

神經褶〔neural fold〕

神經溝的升高邊緣

神經溝〔neural groove〕

神經板的區域,折疊到胚胎的背部表面並關閉成為神經管

神經板〔neural plate〕

增厚的神經上皮〔neuroepithelium〕層,沿著胚胎背表面縱向延伸並產生神經系統組織

神經管〔neural tube〕

中樞神經系統結構的前身,由神經上皮內陷和分離形成

神經軸〔neuraxis〕

神經系統的中軸,從神經管的後端到前端;脊髓下端至大腦前表面

枕葉〔occipital lobe〕

位於顱骨枕骨正下方的大腦皮質區域

枕竇〔occipital sinuses〕

沿著大腦枕葉邊緣的硬腦膜竇

動眼神經〔oculomotor nerve〕

第三腦神經;負責四塊眼外肌、上眼瞼肌肉和瞳孔收縮的收縮

嗅覺〔olfaction〕

負責嗅覺的特殊感覺,與大腦有獨特的直接聯繫

嗅覺神經〔olfactory nerve〕

第一腦神經;負責嗅覺

視神經〔optic nerve〕

第二腦神經;負責視覺感覺

直立反射〔orthostatic reflex〕

交感神經功能,可在站立時維持血壓,以抵消重力增加的影響

椎旁神經節〔paravertebral ganglia〕

高於交感神經鏈神經節的自主神經節

頂葉〔parietal lobe〕

顱骨頂骨正下方的大腦皮質區域

頂枕溝〔parieto-occipital sulcus〕

大腦皮質中的溝,代表頂葉皮質和枕葉皮質之間的邊界

神經束膜〔perineurium〕

神經內,束周圍的結締組織層

膈神經〔phrenic nerve〕

來自頸神經叢的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支配橫膈膜

軟腦膜〔pia mater〕

腦膜最內層的薄膜,直接覆蓋中樞神經系統表面

神經叢〔plexus〕

神經或神經組織網路

中央後迴〔postcentral gyrus〕

在頂葉中,中央溝後方的脊〔ridge〕,是大腦中最初進行體感處理的地方

後柱〔posterior columns〕

脊髓的白質,位於灰質的後角之間,有時稱為背柱〔dorsal column〕;由上行束的軸突組成,將感覺訊息傳遞到大腦

後角〔posterior horn〕

感覺輸入到達的脊髓灰質區域,有時稱為背角〔dorsal horn〕

後正中溝〔posterior median sulcus〕

後脊髓的中線特徵,標誌著脊髓左右兩側的分離

後外側溝〔posterolateral sulcus〕

後脊髓的特徵,標誌著後神經根的入口,以及白質後柱和側柱之間的分離

中央前迴〔precentral gyrus〕

在額葉中,中央溝前方的脊〔ridge〕,初級運動皮質位於此

前額葉〔prefrontal lobe〕

額葉的特定區域,位於更特定的運動功能區域之前,這可能與早期規劃運動和意圖有關,甚至是人格類型的功能

運動前區〔premotor area〕

額葉的區域,負責規劃透過初級運動皮質執行的運動

神經嵴〔prevertebral ganglia〕

自主神經節,位於脊椎前面,與交感神經節功能相關

初級囊泡〔primary vesicle〕

胚胎發育過程中,前神經管的最初增大,發育成前腦、中腦及後腦

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

一般感官知覺提供身體部位的位置和運動的資訊; “自我的意識”

前腦〔prosencephalon〕

胚胎腦的初級囊泡,發育成前腦〔forebrain〕,包括大腦和間腦

殼核〔putamen〕

大腦深處的核,是基底核的一部分;與尾狀核一起,它是紋狀體的一部分

橈神經〔radial nerve〕

手臂的全身神經,其遠端部分位於橈骨附近

網狀結構〔reticular formation〕

整個腦幹灰質的瀰漫區域,調節睡眠、覺醒和意識狀態

菱腦〔rhombencephalon〕

胚胎腦的初級囊泡,發育成後腦,包括腦橋、小腦和延髓

薦神經叢〔sacral plexus〕

與下腰椎和薦脊神經相關的神經叢

隱神經〔saphenous nerve〕

下前腿的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是股神經的分支

坐骨神經〔sciatic nerve〕

來自薦神經叢的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是脛神經和腓神經的組合,穿過髖關節和臀肌區域延伸到上後腿

坐骨神經痛〔sciatica〕

由於坐骨神經或任何導致坐骨神經發炎或受壓的脊椎神經而引起的疼痛

次級囊泡〔secondary vesicle〕

由初級囊泡發育而來的五個囊泡,繼續胚胎大腦的分化過程

乙狀竇〔sigmoid sinuses〕

硬腦膜竇,其直接流入頸靜脈

體感〔somatosensation〕

與身體相關的一般感覺,通常被認為是觸覺,包括疼痛、溫度和本體感覺

脊副神經〔spinal accessory nerve〕

第十一腦神經;負責頸部肌肉的收縮

脊神經〔spinal nerve〕

連接脊髓的 31 條神經之一

直竇〔straight sinus〕

硬腦膜竇,將血液從大腦深層中心引流出來,並與其他靜脈竇匯集

紋狀體〔striatum〕

尾狀核〔caudate〕和殼核〔putamen〕統稱為基底核的一部分,接收來自大腦皮質的輸入

蛛網膜下腔〔subarachnoid space〕

蛛網膜和軟腦膜之間的空間,含有腦脊髓液和蛛網膜小樑的纖維連接

皮質下核〔subcortical nucleus〕

大腦皮質下方的所有核,包括基底核和基底前腦

黑質緻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基底核內的核,其釋放多巴胺以調節紋狀體的功能;運動通路的一部分

黑質網狀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

基底核內的核,作為核的輸出中心;運動通路的一部分

底視丘〔subthalamus〕

基底核內的核,是間接路徑的一部分

腦溝〔sulcus〕

大腦皮質表面迴旋形成的溝

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

中腦頂蓋的一半,負責調整視覺、聽覺和體感空間知覺

上矢狀竇〔superior sagittal sinus〕

硬腦膜竇,沿著縱裂的頂部延伸,排出大部分大腦外層的血液

交感鏈神經節〔sympathetic chain ganglia〕

沿著脊椎前外側呈鏈狀的自主神經節,負責自主神經系統的穩態機制

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

神經叢或脊神經遠端周圍的神經

頂蓋〔tectum〕

中腦的區域,被認為是腦導水管的頂部,分為下丘和上丘

被蓋〔tegmentum〕

中腦的區域,被認為是腦導水管的底部,繼續延伸到腦橋和延髓,作為第四腦室的底部

端腦〔telencephalon〕

胚胎腦的次級囊泡,其發育成大腦

顳葉〔temporal lobe〕

顱骨顳骨正下方的大腦皮質區域

終末神經節〔terminal ganglion〕

位於器官壁附近或內部的自主神經節,負責自主神經系統的穩態機制

視丘〔thalamus〕

間腦的主要區域,負責在大腦與後腦、脊髓和周邊之間傳遞訊息

第三腦室〔third ventricle〕

腦室系統的部分,位於間腦區域

脛神經〔tibial nerve〕

後腿的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始於坐骨神經的一部分

橫竇〔transverse sinuses〕

硬腦膜竇,沿枕葉-小腦間隙兩側引流

三叉神經節〔trigeminal ganglion〕

感覺神經節,為三叉神經提供感覺纖維

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

第五腦神經;負責臉部皮膚感覺和咀嚼肌收縮

滑車神經〔trochlear nerve〕

第四腦神經;負責其中一側眼外肌的收縮

尺神經〔ulnar nerve〕

手臂的周圍神經〔systemic nerve〕,靠近尺骨,前臂的骨頭

迷走神經〔vagus nerve〕

第十腦神經;負責胸腔及上腹腔器官的自主控制

腹(前)神經根〔ventral (anterior) nerve root〕

從脊髓前角或側角出現的軸突

腦室〔ventricles〕

神經管中空中心的殘餘物,是腦脊髓液在大腦中循環的空間

椎動脈〔vertebral arteries〕

沿著脊椎兩側上升,穿過頸椎橫孔,經枕骨大孔進入顱骨的動脈

前庭耳蝸神經〔vestibulocochlear nerve〕

第八腦神經;負責聽覺和平衡感


更新紀錄

2024/08/22 發佈本文

下一篇→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的話
點讚 後歡迎關注夜黎喔!

分享這篇文章吧!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本文作者

腰痛十餘年的普通人。
20歲走上自我療癒的道路。
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收集的訊息。

致力於將潛意識行為(心理)、認知行為(社會)、人體力學(生理)等等關聯起來,找出導致疼痛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我覺察進行身心療癒。

評論

去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