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章內容基於萊斯大學 OpenStax 的 Anatomy and Physiology 2e,由夜黎重新編輯。(根據本書前言中的創用 CC BY 4.0 聲明)
原文傳送門:<17> The Endocrine System — Key Terms
索引傳送門:《解剖學和生理學2e》索引頁面
- 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
當生長激素水平異常高,導致臉部、手部和腳部骨骼生長,進而引發的成人疾病
- 腺苷酸環化酶〔adenylyl cyclase〕
-
膜結合酶,在 G 蛋白活化後將 ATP 轉化為環磷酸腺苷,進而產生 cAMP
- 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
-
腎上腺外部區域,由多層上皮細胞和微血管網絡組成,可產生鹽皮質激素〔mineralocorticoids〕和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
- 腎上腺〔adrenal glands〕
-
位於每個腎臟頂部的內分泌腺,對調節壓力反應、血壓和血液容量、水穩態和電解質水平很重要
- 腎上腺髓質〔adrenal medulla〕
-
腎上腺內層,透過產生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在壓力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
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類固醇激素〔corticosteroid hormones〕(也稱為促皮質素〔corticotropin〕)的腦下垂體前葉激素
- 警報反應〔alarm reaction〕
-
由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媒介的一般適應症候群第一階段的短期壓力或戰鬥或逃跑反應
- 醛固酮〔aldosterone〕
-
腎上腺皮質產生和分泌的激素,刺激鈉和液體滯留並增加血液量和血壓
- α細胞〔alpha cell〕
-
產生升糖素〔glucagon〕的胰島細胞類型
- 血管張力素轉換酶(ACE)〔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
將血管張力素 I 轉化為血管張力素 II 的酶
- 抗利尿激素 (ADH)〔antidiuretic hormone〕
-
下視丘激素,由腦下垂體後葉儲存,並向腎臟發出訊號以重新吸收水分
- 心房利鈉肽 (ANP)〔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
心房壁在高血壓、血液容積或血鈉升高時產生的勝肽類激素,可減少腎臟對鈉和水的重吸收,促進血管舒張
- 自分泌〔autocrine〕
-
〝引起分泌該訊號的同一細胞〞產生反應的化學訊號
- β細胞〔beta cell〕
-
產生激素胰島素〔insulin〕的胰島細胞類型
- 降鈣素〔calcitonin〕
-
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 (C 細胞) 產生和分泌的勝肽類激素,具有降低血鈣水平的功能
- 嗜鉻〔chromaffin〕
-
腎上腺髓質的神經內分泌細胞
- 膠體〔colloid〕
-
甲狀腺濾泡中央腔內的黏稠液體,含有糖蛋白甲狀腺球蛋白〔glycoprotein thyroglobulin〕
- 皮質醇〔cortisol〕
-
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在糖質新生、肝醣分解代謝和免疫系統下調中扮演重要角色
- 環磷酸腺苷(cAMP)〔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
第二信使,響應腺苷酸環化酶〔adenylyl cyclase〕的激活,引發磷酸化級聯反應〔phosphorylation cascade〕
- δ細胞〔delta cell〕
-
胰臟中分泌激素體抑素〔somatostatin〕的小細胞類型
-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
由於胰臟β細胞的破壞或功能障礙,或細胞對胰島素的抗性而導致血糖水平異常升高的疾病
- 二醯甘油 (DAG)〔diacylglycerol〕
-
與 cAMP 類似,此分子可激活蛋白激酶,啟動磷酸化級聯反應
- 下調〔downregulation〕
-
激素受體數量減少,通常是由於長期激素水平過高所致
- 內分泌腺〔endocrine gland〕
-
無需管道,將激素分泌到血液和淋巴中的組織或器官,以便將其運送到遠離分泌部位的器官
- 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
-
細胞、組織和器官,以分泌激素為主要或次要功能,並在正常的身體過程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 腎上腺素〔epinephrine〕
-
腎上腺髓質因短期壓力而分泌的主要和最有效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激素;也稱為腎上腺素〔adrenaline〕
- 促紅血球生成素 (EPO)〔erythropoietin〕
-
響應低氧水平時分泌的蛋白質激素,可觸發骨髓產生紅血球
- 雌激素〔estrogens〕
-
一類以女性為主的性激素,對女性生殖道的發育與生長、第二性徵、女性生殖週期、懷孕的維持具有重要意義
- 外分泌系統〔exocrine system〕
-
透過腺管直接向目標組織分泌物質的細胞、組織和器官
- 第一信使〔first messenger〕
-
與細胞膜激素受體結合並觸發第二信使系統活化的激素
- 促卵泡激素 (FSH)〔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
刺激性細胞產生和成熟的腦下垂體前葉激素
- G蛋白〔G protein〕
-
與細胞膜激素受體相關的蛋白質,在激素-受體結合激活後,啟動第二信使系統的下一步
- 一般適應症候群(GAS)〔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
人體對短期和長期壓力的三階段反應模式
- 巨人症〔gigantism〕
-
由於生長激素水平異常高導致兒童過度生長而引起的疾病
- 升糖素〔glucagon〕
-
胰臟激素,刺激肝醣分解代謝為葡萄糖,進而升高血糖水平
- 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
-
腎上腺皮質帶產生的影響葡萄糖代謝的激素
- 甲狀腺腫〔goiter〕
-
由於碘缺乏或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甲狀腺腫大
- 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
-
調節性腺功能的激素
- 生長激素(GH)〔growth hormone〕
-
促進組織建構,並影響營養代謝的腦下垂體前葉激素(也稱為生長激素〔somatotropin〕)
- 激素〔hormone〕
-
內分泌器官的分泌物,會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傳播,進而引起身體其他部位的目標細胞或組織的反應
- 激素受體〔hormone receptor〕
-
細胞內或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激素結合,啟動目標細胞反應
- 高血糖〔hyperglycemia〕
-
血糖水平異常高
- 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hyperparathyroidism〕
-
由於副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而導致的疾病,導致血鈣異常升高
- 甲狀腺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
臨床上異常,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水平升高;特徵是代謝率增加、體熱過多、出汗、腹瀉、體重減輕和心率加快
- 副甲狀腺功能減退症〔hypoparathyroidism〕
-
由於副甲狀腺素 (PTH) 分泌不足而導致的疾病,導致血鈣異常低
- 腦下垂體門脈系統〔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
-
血管網絡,使下視丘激素能夠進入腦下垂體前葉而不進入體循環
- 下視丘〔hypothalamus〕
-
視丘下方的間腦區域,負責神經和內分泌訊號傳導
- 甲狀腺功能低下症〔hypothyroidism〕
-
臨床上異常,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水平低;特徵是代謝率低、體重增加、四肢冰冷、便秘和精神活動減少
- 垂體漏斗〔infundibulum〕
-
包含血管和神經組織的柄,連接腦下垂體和下視丘(也稱為腦下垂體柄〔pituitary stalk〕)
- 抑制素〔inhibin〕
-
男性和女性生殖腺分泌的激素,可抑制腦下垂體前葉產生 FSH
- 肌醇三磷酸 (IP3)〔inositol triphosphate〕
-
啟動〝細胞內儲存鈣離子〞釋放的分子
- 胰島素〔insulin〕
-
胰臟激素,可增強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進而降低血壓
-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IGF)〔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
增強細胞增生、抑制細胞凋亡並刺激細胞吸收胺基酸進行蛋白質合成的蛋白質
- 瘦體素〔leptin〕
-
脂肪組織響應食物消耗而分泌的一種促進飽足感的蛋白質激素
- 黃體生成素(LH)〔luteinizing hormone〕
-
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可觸發排卵和卵巢激素的產生,以及睪固酮的產生
- 褪黑激素〔melatonin〕
-
氨基酸衍生的激素,在弱光下分泌,引起困倦
- 鹽皮質素〔mineralocorticoids〕
-
腎上腺皮質球狀帶細胞產生的激素,影響液體和電解質平衡
- 新生兒甲狀腺功能低下症〔neonatal hypothyroidism〕
-
懷孕期間缺碘者所生的孩子會出現認知缺陷、身材矮小以及其他徵兆和症狀
- 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
腎上腺髓質響應短期壓力而分泌的次級兒茶酚胺激素;又稱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
- 滲透壓感受器〔osmoreceptor〕
-
下視丘感覺受體,受到血液中溶質濃度(滲透壓)變化的刺激
- 催產素〔oxytocin〕
-
下視丘激素,儲存於腦下垂體後葉,對刺激分娩時的子宮收縮、母乳哺育時的乳汁分泌以及依戀感(由男性和女性產生)起著重要作用
- 胰臟〔pancreas〕
-
位於胃後部的具有外分泌和內分泌功能的器官,對消化和調節血糖很重要
- 胰島〔pancreatic islets〕
-
具有內分泌功能的胰臟細胞的專門叢;也稱為胰島〔islets of Langerhans〕
- 旁分泌〔paracrine〕
-
引起鄰近細胞反應的化學訊號;也稱為旁分泌因子〔paracrine factor〕
- 副甲狀腺〔parathyroid glands〕
-
嵌入甲狀腺後部的圓形小腺體,可產生副甲狀腺素 (PTH)
- 副甲狀腺素(PTH)〔parathyroid hormone〕
-
副甲狀腺響應低血鈣水平所產生和分泌的胜肽類激素
- 磷酸二酯酶(PDE)〔phosphodiesterase〕
-
使 cAMP 失去活性和降解的細胞質酶
- 磷酸化級聯反應〔phosphorylation cascade〕
-
信號事件,其中多個蛋白激酶通過將磷酸基團從 ATP 轉移到蛋白質,來磷酸化下一個蛋白質底物
- 松果體〔pineal gland〕
-
分泌褪黑激素的內分泌腺,褪黑激素在調節睡眠-覺醒週期方面很重要
- 松果腺細胞〔pinealocyte〕
-
松果體的細胞,產生並分泌褪黑激素
- 腦下垂體性侏儒症〔pituitary dwarfism〕
-
由於生長激素水平異常低而導致兒童生長遲緩而引起的疾病
- 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
-
懸於下視丘的豆形器官,響應下視丘的刺激而產生、儲存和分泌激素(也稱為垂體〔hypophysis〕)
- PP細胞〔PP cell〕
-
胰臟中分泌激素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的次要細胞類型
- 黃體素〔progesterone〕
-
主導地女性性激素,對調節女性生殖週期及維持懷孕有重要作用
- 催乳素(PRL)〔prolactin〕
-
腦下垂體前葉激素,促進乳腺發育和乳汁分泌
-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
激活後啟動磷酸化級聯反應的酶
-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
啟動信號級聯反應的分子,響應激素與細胞膜受體的結合以及 G 蛋白的激活
- 疲憊階段〔stage of exhaustion〕
-
全身適應症候群第三階段;身體對腎上腺皮質激素媒介的壓力長期反應
- 抵抗階段〔stage of resistance〕
-
全身適應症候群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後身體對壓力的持續反應逐漸減弱
- 睪固酮〔testosterone〕
-
睪丸分泌的類固醇激素,對精子細胞的成熟、生殖系統的生長發育和第二性徵的發育至關重要
- 胸腺素〔thymosins〕
-
胸腺產生和分泌的激素,在 T 細胞的發育和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 胸腺〔thymus〕
-
參與 T 細胞發育和成熟的器官,在嬰兒期和兒童期特別活躍
- 甲狀腺〔thyroid gland〕
-
負責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大型內分泌腺
- 促甲狀腺激素(TSH)〔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
觸發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的腦下垂體前葉激素(也稱為促甲狀腺激素〔thyrotropin〕)
- 四碘甲狀腺素〔thyroxine〕
-
(也稱為四碘甲狀腺素〔tetraiodothyronine〕,T4)氨基酸衍生的甲狀腺激素,比 T3 更豐富,但效力更低,通常由目標細胞轉化為 T3
- 三碘甲狀腺素〔triiodothyronine〕
-
(也稱為 T3)氨基酸衍生的甲狀腺激素,比 T4 含量少,但功效更強
- 上調〔upregulation〕
-
激素受體數量增加,通常是由於激素水平長期降低所致
- 束狀帶〔zona fasciculata〕
-
腎上腺皮質的中間區域,產生稱為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的激素
- 球狀帶〔zona glomerulosa〕
-
腎上腺皮質最淺的區域,產生統稱為鹽皮質激素〔mineralocorticoids〕的激素
- 網狀帶〔zona reticularis〕
-
腎上腺皮質最深層的區域,產生類固醇性激素,稱為雄性激素〔androgens〕
更新紀錄
2025/03/31 發佈本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