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的來到,持續撰寫文章中~

《健康之道》書評與紀錄

本篇文章由夜黎最後一次更新於2022年07月24日

目錄

書籍簡介

  • 原文書名:The Way Toward Health : A Seth Book
  • 中譯書名:《健康之道(賽斯文化)
  • 作者:Seth、Jane Roberts
  • 出版日期:1997年11月24日(初版)

來自暢銷書《賽斯說話》的作者

1984 年 9 月, 20 世紀最深刻、最多產的形而上學教師之一「賽斯」,其說話的聲音沉寂了下來。自 1963 年以來,賽斯自稱是「不再專注於物質的能量人格本質」,一直僅通過珍·羅伯茲講話。在導致她死亡的長期疾病期間,珍繼續從她的病床上引導賽斯,但是這最後的工作還沒有完成。

現在,在《健康之道》中,珍的丈夫羅伯特·巴茨〔Robert Butts〕與我們分享了珍最後日子的私密故事,以及賽斯在那段時間給予的精彩教導。在對人體生命奇蹟的考察中,賽斯談到:

  • 為什麼藥物和治療常常使疾病長期存在
  • 命名疾病的做法如何對我們不利
  • 宗教對疾病的影響
  • 父母的信念如何影響兒童的健康
  • 幽默是治癒的有效因素
  • 包括 8 頁的照片庫

不要把心智視為純粹的精神實體,把身體想成純粹的物質實體。取而代之的是,將心智和身體視為連續的、交織在一起的過程〈同時是精神性和物質性的〉。實際上,你的思想和你的身體一樣是相當物質性的,並且你的身體〈就如你看心智一樣〉是相當非物質性的。你實際上是一股有活力的力量,存在為你環境的一部分,然而同時又與你的環境分離。」

——珍·羅伯茲,在《健康之路》中為賽斯發言

夜黎

書籍簡介參考自亞馬遜中本書的簡介

作者介紹

賽斯〔Seth〕

  • 從1963年以來,通過珍·羅伯茲講話,直到1984年珍去世。
  • 自稱為「不再專注於物質的能量人格本質」。

珍·羅伯茲〔Jane Roberts〕

  • 1929年5月8日出生於美國
  • 美國作家詩人通靈者〔psychic〕靈媒〔spirit medium〕
  • 她引導〔channeled〕了一位自稱「賽斯〔Seth〕」的人
  • 她出版的賽斯文本被稱為「賽斯資料〔Seth Material〕」,這使她成為超自然現象世界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關於《賽斯資料》

簡介

賽斯資料》是珍·羅伯茲從 1963 年末到 1984 年去世期間,口述給她丈夫的作品集。珍聲稱這些話語是由一個名叫「賽斯」的無形實體說出的。

該資料被認為是新時代哲學〔New Age philosophy〕的基石之一,也是二戰後「新時代〔New Age〕」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引導文本,僅次於埃德加·凱西〔Edgar Cayce〕的著作和奇蹟課程。

歷史

源起

1963年9月的一個晚上,珍坐在桌子旁寫詩,她丈夫羅伯特·巴茨〔Robert Butts〕在密室工作室裡畫畫。「這是非常家庭的,非常正常的,非常不迷幻的」她後來回憶到。

「在正常的一分鐘和下一分鐘之間,大量激進的新想法以巨大的力量湧入我的腦海……」當她 “清醒過來”時,珍發現自己正在潦草地寫下這批筆記的標題:作為理念建構的物理宇宙。The Physical Universe as Idea Construction.

試驗

珍和巴茨開始試驗通靈板〔Ouija board〕(一種流行於歐美的占卜方式),以作為研究的一部分。

據他們所說,1963年12月2日,他們開始從一個男性人格中收到連貫的信息,該男性人格最終將自己稱為「賽斯」。不久之後,珍說她聽到了她腦海中的信息。

口述

她第一次開始口述信息,而不是使用通靈板。最終棄用了通靈板。

珍將編寫賽斯書籍的過程描述為進入恍惚狀態。她說賽斯會控制她的身體並通過她說話,而她的丈夫會寫下她所說的話。他們將此類情節稱為「閱讀〔readings〕」或「會話〔sessions〕」。

去世

21 年來,直到 1984 年珍去世 (由於她最後的疾病而中斷了一年),珍舉行了 1500 多次定期或私人「超感知覺(ESP)課程」的恍惚會話〔trance sessions〕,其中她代表賽斯發言。


根據珍的說法,賽斯將自己描述為「不再專注於物質的能量人格本質〔energy personality essence no longer focused in physical matter〕」,他獨立於珍的潛意識,儘管珍對賽斯的起源表示懷疑。

珍聲稱,賽斯表示他已經完成了他的塵世轉世,並且正在從一個相鄰的存在位面說話。賽斯人格稱自己為“老師”,並且說「這種資料是他自己和其他人在其他時間和地點給予的,但它以新的方式再次給予,為了幾個世紀以來的每一代人。」

摘要

賽斯資料的核心教義是基於「意識創造物質〔consciousness creates matter〕」的原則,每個人通過思想、信念和期望創造他或她自己的現實,並且個人可以通過它影響改變的「力量點」就在當下〔present moment〕

它討論了廣泛的形而上學概念〔metaphysical concepts〕,包括上帝的本質(被稱為「萬有〔All That Is〕」和「多維上帝〔The Multidimensional God〕」); 物理現實的本質; 宇宙的起源; 自我的本質和「更高的自我 {高我}〔higher self〕」; 基督的故事; 靈魂的進化以及死亡和重生的各個方面,包括輪迴〔reincarnation〕和業力〔karma〕、前世、死後經歷、「守護靈〔guardian spirits〕」,以及提升到「更高意識」的位面; 生活的目的; 善惡的本質; 受苦的目的; 多維現實,平行生活; 和超個人領域〔transpersonal realms〕

自我的本質〔Nature of the self〕

根據賽斯資料,整個自我或「實體〔entity〕」是一個格式塔〔gestalt〕,由

  • 內在自我、
  • 實體通過過去存在(物質和非物質)所承擔的各種自我
  • 所有當前化身的自我
  • 所有可能的自我

組成同行。輪迴被列為核心原則。

現實

賽斯資料說,所有個體在共享的地球環境中創造自己的環境和經驗,類似於責任承擔〔responsibility assumption〕學說。這個概念用短語「你創造你自己的現實〔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來表達,這可能起源於賽斯的解讀(儘管尼采在大約 90 年前寫過關於「成為你自己〔Becoming who you are〕」的主題:「然而,我們想要成為我們自己——新的、獨特的、無與倫比的、給自己制定法律、創造自己的人!」)。

內在自我〔inner self〕或內在自我〔inner ego〕負責個體身體和即時物理環境的構建和維護,並且事件的展開由外在自我〔outer ego〕的期望、態度和信念決定,外在自我是人類自知的那部分自我。

如果你想改變你的世界,你必須首先改變你的想法、期望和信念。」或者,更簡潔地說:「你得到你專注的東西。沒有其他主要規則。

這些書討論了一個想法,即通過個體居住者〔individual occupants〕的內在自我,泛心論的活網絡〔a living network of panpsychism〕構建和維護物理環境(包括活的和惰性的物質)。內在自我整體地投射出一種物理現實的模式,然後每個個體都根據需要充滿能量。 所有事件也以相同的方式產生。

夜黎

參考於維基百科「珍·羅伯茲〔Jane Roberts〕」和「賽斯資料〔Seth Material〕」重新編輯。

夜黎的書評

閱讀難易度
簡單
非常簡單
較簡單
一般
較困難
非常困難
困難
狗哥

這本書會不會很多術語,讀起來很困難呢?

夜黎

本書讀起來比較困難,有許多比較深奧的理論或觀點。希望讀者能夠反覆品味,才能對書中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知識收穫度
匱乏
非常少
較少
一般
較多
非常多
豐富
狗哥

讀完這本書,相關知識的收穫程度如何呢?

夜黎

雖然本書為1997年出版,距今有點年代,而且閱讀起來較為艱澀難懂,但裡面探討了關於生命和健康的本質觀點,能有許多收穫。

對我來說,我覺得本書越閱讀越有收穫。第一次閱讀本書的時候,很多地方一知半解,無法產生認同感。但在人生中又經歷一些事情後再閱讀本書,就能對許多地方產生共鳴或理解。

知識實用度
難以實踐
非常困難
較困難
普通
較容易
非常容易
易於實踐
狗哥

這本書中的知識能夠具體實踐嗎?

夜黎

我覺得這些本書中的知識對人生很重要,因為它探討了很多生命中的本質性問題。但要打破一個人的信念系統並改變行為模式,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因此,讀完本書後或許能獲得一些理解,但要運用到生活中,就要看個人的內在驅動力。

個人強烈推薦「正處於困境或健康不佳,並且強烈想要改變」的人閱讀本書。

喔喔~~ 所以結論是?
夜黎的最終評價
  • 閱讀難易度 3.0~4.0星
  • 知識收穫度 4.5~5.0星
  • 知識實用度 3.5~4.5星
  • 最終推薦度 4.5~5.0星

摘錄與見解(一)

以下內容為夜黎重製,可能會有帶有個人的觀點。若對本書內容感興趣,請閱讀該書籍的全文內容。

衝突與內耗

賽斯

活下去的意志能會被懷疑、恐懼、合理化所損害。

「舉例來說:有些人明明想要活下去,而同時他們又試圖躲避生活。 顯然,這導致他們陷入衝突這樣的人會阻礙自己的動作和進步。他們變得過分擔心自己的安全。

The will to live can be compromised by doubts, fears, and rationalizations.

Some people, for example, definitely want to live, while they try to hide from life at the same time. Obviously, this leads them into conflicts. Such people will impede their own motions and progress. They become overly concerned about their own safety.

夜黎

大腦連結著神經系統,神經系統依功能可以區分為軀體神經內臟神經,我們的焦慮、衝突會產生實際的生理反應。

舉個例子,一個「過度內向」的人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他會不由自主地低下頭、緊張而心跳加速、說話時口齒不清等等。

「保全面子」– 拒絕接受自己的決定

賽斯

「這些內在決定很容易觸及——但當人們決心『保全面子』時,他們將根本地拒絕接受這些是他們自己的決定

「人們決意〔will〕去生活、去行動或不行動。 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決定〔will〕他們生活中的事件——無論他們是否願意承認這一點——並且他們〔will〕要死去。」

Those inner decisions can be easily reached — while people are determined to “save face,” they will simply refuse to accept those decisions as their own.

People will (underlined) to live, to act or not to act. To a large extent they will (underlined) the events of their lives —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willing to admit this to themselves, and they will (underlined) to die.

夜黎

我們常常被長輩或是他人建議要怎麼做,漸漸地忽視了自己內在的渴望。當我們按照他人的建議去做,萬一結果是負面的,我們無法說服自己不去埋怨給予建議的人,卻忘記了「是我們自己決定了要採用他的建議」。

負面思維阻礙了身體的治癒

賽斯

「身體意識,在其本身,就充滿了活力、生氣和創造力。」

「身體每一個最微觀的部分都是有意識的,都在努力朝自己的發展目標邁進,並且與身體所有其他部分進行溝通。」

「然而,當這些負面思量成倍增加時,當它們變硬時,可以說,它們確實開始削弱身體自身的自然能力:即治癒自身,以及維持這個整體的、無價的組織的能力〈應該將其維持在極強力量和活力的狀態〉」

The body consciousness, on its own, is filled with exuberance,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Each most microscopic portion of the body is conscious, strives toward its own goals of development, and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all other parts of the body.

When those negative considerations are multiplied, however, when they harden, so to speak, then they do indeed begin to diminish the body’s own natural capacity to heal itself, and to maintain that overall, priceless organization that should maintain it in a condition of excellent strength and vitality.

賽斯

對精神和身體健康的最大損害之一是不幸的信念,即相信任何不利的情況都必然會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One of the greatest detriments to ment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is the unfortunate belief that any unfavorable situation is bound to get worse instead of better.

夜黎

對於正向思維已經是眾所皆知,但為什麼許多人沒辦法做到?我認為與「接收到的訊息」密切相關。

例如:如果我把大部分的日常時間都花在社會新聞上,每天都接收「某某地方出車禍」、「某某人被詐騙」、「某某明星的花邊消息」等等,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習慣以負面角度觀看社會和世界。

反之,我如果大部分的時間都聽成功人士的演講或播客,接收他們的正向言語和能量、學習他們的成功精神和方法。隨時間推移,我就會向他們一樣思考並採取行動。

莫忽視身體的訊息

賽斯

「我的讀者,如果你們中的任何人健康不佳,或者總體上不快樂,沒有人要求你們假裝這些狀況不存在。 我希望向你展示,即使是那些不幸的情況也是出於被誤導的善意。 然而,在本書中,我們將不斷提醒你,精力充沛和精神振奮是你傳承的一個自然部分。」

If any of you, my readers, are in poor health, or generally unhappy, no one is asking you to pretend that those conditions do not exist. I hope to show you that even those unfortunate situations were created out of a misdirected good intent. In this book we will keep reminding you, however, that exuberance and high spirits are a natural part of your heritage.

夜黎

我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非常有共鳴。在我求醫的過程中,有許多人(甚至是醫生)跟我說過類似於「你讓自己忙起來,漸漸就會忘記疼痛」、「你不過是心理問題,自己想的太多」等等的話語。

我確實有段時間這樣嘗試過。我讓自己常忙碌,確實有段時間「好似忘記了疼痛」。但在一次連假休息的時候,疼痛洶湧而來使我幾乎無法入睡。

通過對生理和心理的更多了解,現在的我認識到「疼痛是身體的訊息,忽視它將帶來更大的災難」。忽視它如同發生了火災,屋中的火災警報器正在警鈴大作。但我們卻只是關掉警報器,讓火無聲的繼續燃燒。

摘錄於本書第一章《本書的目的,以及關於充滿活力與健康的一些重要評論》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and Some Important Comments About Exuberance and Health

摘錄與見解(二)

與生俱來的傾向

賽斯

「如果告訴你,你必須擁有陽光的思想,以及物質太陽的光芒才能保持健康,這聽起來可能非常簡單——但陽光的思想對你的幸福而言,與照耀在天空中的太陽光線一樣,在生物學上是必不可少的。

「那麼,即使是嬰兒,你也很自然地傾向於某些感覺、想法和態度,它們是為了確保你的健康生存並進入成年期。 這些實際上是由與生俱來的心理信息組成的,這些信息對你的生活至關重要,就像你的基因和染色體傳遞的數據一樣。 的確,如果要忠實地遵循基因和染色體所攜帶的信息,這些與生俱來的內在的心理傾向〔psychological predispositions〕是極為重要的。」

It may sound very simplistic to tell you that you must have sunny thoughts as well as rays of the physical sun in order to be healthy — but sunny thoughts are as biologically necessary to your well-being as are the rays of the sun that shines in the sky.

Even as infants, then, you are predisposed naturally toward certain feelings, thoughts and attitudes that are meant to insure your healthy survival and emergence into adulthood. These are actually composed of inbred psychological information as necessary and vital to your life as the data transmitted by your genes and chromosomes. Indeed, these inbred, inner psychological predispositions are all-important if the information carried by your genes and chromosomes is to be faithfully followed.

賽斯

「我們一直在討論的與生俱來的傾向和態度理想地說,應該在你的餘生中一直伴隨著你,引導你表達你的能力,並隨著你的知識通過經驗而擴展時,找到滿足感。

理想地說,同樣的感受和信念也應該能幫助你,在安全、支持和保證的感受下死去。」

「雖然這些與生俱來的心理支持永遠不會完全離開你,但它們往往被以後生活中遇到的信念所削弱,這些信念會破壞個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The inborn leanings and attitudes that we have been discussing should ideally (underlined) remain with you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leading you to express your abilities, and finding fulfillment as your knowledge expands through experience. The same feelings and beliefs should also ideally (underlined) help you die with a sense of safety, support and assurance. While these inbred psychological supports never leave you entirely, they are often diminished by beliefs encountered later in life, that serve to undermine the individual’s sense of safety and well-being.

夜黎

這段文字簡單來說,即「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傾向、天賦、熱忱,但往往被後來的某些信念所削弱」。

對於它們被削弱這一現象,我認為是「思維(頭腦)和感覺(身體)不和諧」所導致。

例如:我們在做有熱忱的事情時,會感覺「時間轉眼即逝」並且很愉快,完成後會很有就感。這些情緒體感時間等感官訊息揭示了我們與生俱來的傾向。但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卻無法再次啟程追尋自己的熱忱。

精神和物質的交織

賽斯

「在這本書中,我們確實希望我們的讀者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身體與心智。」

「不要將心智〔mind〕視為純粹的精神實體,而將身體視為純粹的物質實體。 取而代之的是,將心智和身體兩者視為連續的交織在一起的過程〈同時是精神性和物質性的〉。 實際上,你的思想和你的身體一樣是相當物質性的,並且你的身體〈就如你看心智一樣〉是相當非物質性的。 你實際上是一股有活力的力量,存在為你環境的一部分,然而同時又與你的環境分離。」

In this book, we do want our readers to look at body and mind in a different fashion.

Do not think of the mind as a purely mental entity, and of the body as a purely physical one. Instead, think of both mind and body as continuing, interweaving processes that are mental and physical at once. Your thoughts actually are quite as physical as your body is, and your body is quite as nonphysical as it seems to you your thoughts are. You are actually a vital force, existing as a part of your environment, and yet apart from your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夜黎

我們可以把心智比喻為電腦的軟體,把身體比喻為電腦的硬體。由此可知,軟體或硬體其中一樣出了問題,電腦都無法和諧、流暢的工作。

我在「腰痛的診斷與評估|物理評估方法的介紹」這邊文章的開頭詳細敘述了這方面的比喻,歡迎有興趣的讀者閱讀該文章。

摘錄於本書第二章《本書的目的,以及關於充滿活力與健康的一些重要評論》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and Some Important Comments About Exuberance and Health

摘錄與見解(三)

疾病提醒我們去改變

賽斯

「在通常理解的術語中,身體並不將疾病視為疾病。 它將所有活動視為經驗、視為生命的瞬間狀態(停頓)、視為一種平衡狀態 但它具有整體感和整體完整性,因為它知道它繼續存在,儘管在不同的情況下,它意識到如果每個人要繼續存在,這種變化就像季節的變化一樣自然和必要 ,而地球本身擁有物質生命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The body does not regard diseases as diseases, in usually understood terms. It regards all activity as experience, as a momentary condition of life (pause), as a balancing situation. But it possesses a sense of wholeness and of overall integrity, for it knows that it continues to exist, though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it realizes that this change is as natural and necessary as the change of seasons if each individual is to continue to exist, while the earth itself possesses the nutriments necessary to the survival of physical life.

夜黎

經歷疾病是一種經驗,它使我們做出一些改變,並且從經驗中獲得成長。

物質與精神

賽斯

「那些視物質生活比一些更完美的靈性存在更低下的人,一般來說是對物質存在的極大不公正。 物質生命處處充滿了〈作為其來源的〉宇宙能量,因此它幾乎不可能比它自己的組合低下。」

「再次的,肉體 {有形} 現實〔corporeal reality〕是存在的一個輝煌片段。 它不能比存在低下。 正是因為你經常通過一個極為狹隘的信念系統來看待你的世界,以至於你經常誤讀世俗生活的含義。就是如此。

「(長時間停頓。)這樣的信念會限制你的理解,直到物質生活似乎常常是〈在每個意識層面上〉為了生存而進行的瘋狂鬥爭。 這樣的想法當然不會培養安全感、健康感或幸福感,它們會扭曲你物質環境的本質。」

Those who look upon physical life as inferior to some other more perfect spiritual existence do a great injustice to physical existence in general. Physical life is everywhere filled with the universal energy that is its source, so it can hardly be inferior to it’s own composition.

Again, corporeal reality is a brilliant segment of existence. It cannot be inferior to existence. It is because you so often view your world through a system of highly limited beliefs that you so often misread the implications of temporal life. Period.

(Long pause.) Such beliefs serve to limit your comprehension, until it seems often that physical life consists of a frantic struggle for survival at every level of consciousness. Such ideas certainly do not foster feelings of security, health, or well-being, and they distort the nature of your physical environment.

夜黎

這段很文字很好的說明了「物質也是能量」,與「精神能量」同等重要。

比如說有些人會覺得「有錢」是負面意義的。「因為他有個好爸爸」、「因為他運氣很好」等等這些信念會使我們在潛意識行為中避免「有錢」相關的一切。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富足的人生,但卻在信念系統中拒絕接受「物質能量(錢)」。

摘錄於本書第三章《鋌而走險的人、挑戰死亡的人,以及健康》〔Daredevils, Death-Defiers, and Health〕

摘錄與見解(四)

暗示、信念、行為

賽斯

暗示通常是針對特殊行為或假設的陳述。在很大程度上,暗示是跟隨理性的命令,與有意識的思維過程連結在一起。例如:『如果是事情是如此這般,那麼必然會如此如此。』暗示並沒有神奇之處 —但這種暗示,當重複得夠多,且被熱切地相信時,的確會呈現出一種深切的習慣性,它們不再被檢驗,卻被認為是字面上的真理。

「這些暗示可能令人驚訝地持續了很久,並且包含了在童年就接受了的信念。而現在被不加分辨地接受,它們仍可能影響健康和幸福。這種暗示可以是有益與支持性的,或負面與不利的。」

「結果是,你有一些未被檢查的結構性信念,它們隨後被自動地執行了。

Suggestions are usually statements directed toward a particular action or hypothesis. To a large extent, suggestions are tied into conscious thought processes, following the dictates of reason. For example: “If thus and thus be so, then thus and thus must follow.” There is no magic connected with suggestions — but repeated often enough, and believed in fervently, such suggestions do indeed take on a deeply habitual nature. They are no longer examined, but taken for literal truth.

These suggestions may be remarkably long-standing and consist of beliefs received in childhood. Period. Accepted now in the present, noncritically, they may still affect health and well-being. Such suggestions can be beneficial and supportive, or negative and detrimental. Here are some examples that should be quite familiar to many people.

You end up with structured beliefs unexamined, that are then automatically acted upon.

夜黎

思想與信念確實會帶來肉體的改變,它們甚至能夠改變基因的訊息。讓我舉個例子來具體解釋這個過程。

├ 小時候,父母用嚴厲的語氣讓我們不要翹二郎腿,我們受到權威而採取行動(放下二郎腿)。這樣的情況發生了一次、兩次、無數次,漸漸的「放下翹出二郎腿」成為一種自動化的動作模式。┤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思想和言語積累、形成的信念改變了生理上的動作習慣。如果它們是不合適的,則很有可能危害到健康。

處於困境的三個步驟

賽斯

「每當你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困境時,無論是健康狀況不佳、牽涉到他人的有壓力個人參與、財務困境或其他任何情況,都可以遵循某些簡單的步驟。」

There are certain simple steps that can be followed, whenever you find yourself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whether the condition is one of poor health, a stressful personal involvement with another, a financial dilemma, or whatever.

賽斯

「一、立刻盡可能多地活在當下。 試著盡可能地覺察當下的感官資料——所有的一切。 例如,當你處於疼痛中,你只專注於那種感覺上,而忽略身體其他部位可能感受到的輕鬆感,並且沒有覺察到也存在於切身環境的聲音、景象和印象的集合。 這個過程會立即減輕問題本身的壓力,無論它是什麼,給你一種精神恢復的感覺。」

I. Immediately begin to live in the present as much as possible. Try to become as aware as you can of present sense-data — all of it. Often, while you are in pain, for example, you concentrate upon that sensation alone, ignoring the feelings of ease that may be felt by other portions of the body, and unaware of the conglomeration of sounds, sights, and impressions that are also in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This procedure will immediately lessen the pressure of the problem itself, whatever it is, and give you a sense of refreshment.

賽斯

「二、拒絕擔心。 當然,這會自動地符合步驟一。 告訴自己,你可以在明天或其他場合擔心任何你想擔心的事——但下定決心不要在當下擔心。

2. Refuse to worry. This fits in automatically with Step I, of course. Tell yourself you can worry all you want tomorrow, or on some other occasion — but resolve not to worry in the present moment.

賽斯

「三、當你的想法確實觸及你當下一刻的特定問題時,想像解決困境的最佳可能解決方案。 不要臆測理想的解決方案如何、為什麼或何時會出現,但要在你的心眼中看到它已經完成。 或者,如果你不是特別擅長視覺意象,那麼請嘗試獲得,如果問題以你完全滿意地方式解決了,你會感受到的感恩和喜悅。」

3. When your thoughts do touch upon your particular problem in that present moment, imagine the best possible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Do not wonder how or why or when the ideal solution will come, but see it in your mind’s eye as accomplished. Or if you are not particularly good at visual imagery, then try to get the feeling of thanksgiving and joy that you would feel if the problem was solved to your complete satisfaction.

夜黎

第一點我深有體會。只在有當下,才能仔細感受身體感官給我們的真實訊息,這些訊息是引領我們找到解決方法的燈塔。下面我舉了一個例子。

├ 如果身體有疼痛,我們可以拿一本記事本,仔細感受疼痛後簡短記錄下來。每當明顯感受到疼痛變化時,就有意識地記錄。幾天後回顧一下,問問自己這之中是否能找出一些規律例如,是坐著比較痛?還是站著比較痛?(物理方面:動作的影響)吃了止痛藥會不會有變化?持續時間多久?(化學方面:藥物的效果)┤

摘錄於本書第五章《暗示與健康》〔Suggestion And Health〕

摘錄與見解(五)

從經驗中找原因

賽斯

如果你確實有健康上的問題,最好從你的切身經驗中尋找原因,而不是將它們派給遙遠的過去裡的一個原因。 疾病的原因幾乎總是存在於此生的經歷中(停頓良久)——即使童年時期的舊事件最初可能激活了不健康的行為,但正是當前的信念允許舊的活動模式得以運作。

If you do have health problems, it is much better to look for their reasons in your immediate experience, rather than assigning them a cause in the distant past. The reasons for maladies are almost always present in current life experience (long pause) — and even though old events from childhood may have originally activated unhealthy behavior, it is present beliefs that allow old patterns of activity to operate.

賽斯

你必須意識到,你確實創造了你自己的實相,由於你對它的信念。 因此,請嘗試理解,疾病的特殊困境不是由其他仲介強加給你的事件。 要意識到,在某種程度上,你的困境或疾病是由你曾選擇的,而這個選擇是在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選擇中完成的。 然而,每一個選擇都導向了你目前的困境,無論其性質如何。」

如果你意識到你的信念形成了你的經驗,那麼,你確實有很大的機會改變你的信念,從而改變你的經驗。

You must realize that you do create your own reality because of your beliefs about it. Therefore, try to understand that the particular dilemma of illness is not an event forced upon you by some other agency. Realize that to some extent or another your dilemma or your illness has been chosen by you, and that this choosing has been done in bits and pieces of small, seemingly inconsequential choices. Each choice, however, has led up to your current predicament, whatever its nature.

If you realize that your beliefs form your experience, then you do indeed have an excellent chance of changing your beliefs, and hence your experience.

夜黎

我們遇到困境或疾病的時候,難免會產生「為什麼會是我?」或是其他怨天尤人的想法。處於腰痛初期的我也如此,身心煎熬無可自拔。

直到我下定決心要自己處理腰痛問題,把健康的選擇權握在自己手裡,事情才慢慢有了轉機。(即使如此,這個過程中也經歷彎路、挫折,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

現在的我體悟到,打破思維的框架、提升認知水平需要向成功人士學習,但遇到問題時要先在自己身上尋找答案,無論是精神上的或是物質上的。

摘錄於本書第八章《兒童的遊戲、轉世,以及健康》〔Childrens’ Play, Reincarnation, and Health.〕

讀後心得

正在閱讀的讀者,無論你是否相信「賽斯」存在,但如果祂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正面的影響,那麼「祂是否真實存在?」這個問題也不是那麼重要,不是嗎?

本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有一些值得我們去深思的觀點。在上面,為了尊重版權,我僅摘錄了一些對我影響比較深刻的觀點,並且為了還原本書的原意附註上原文。

我覺得這本書最重要的核心是「讓我們認識到,要找回健康狀況,精神和物質是密不可分的。為此,我們必須做出一些改變。

我們出現健康狀況的時候,往往會把自己的身體交給醫療人員或藥物。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學校缺乏關於健康的教育」和「媒體和商業有目的地渲染」,而使我們沒有構建合適的認知。我個人認為,對於會立即危及生命的情況時這並沒有錯。但對於慢性疾病,我們就必須要重新檢視自己去找出導致疾病的根源,而不是持續服用藥物來控制。

小時候構築的信念與自動化的行為模式

如果你曾去看過一些人工花卉,就會看發現那些植物被鐵絲圍繞,並且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了生長方向。但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卻覺得這樣很漂亮。試想,某些人的成長過程是否也如同這些植物?被無形的枷鎖束縛、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

這些束縛通常來自於信念,而信念構築又與「小時候所處環境」最為密切相關。這裡的環境不僅僅是指「物質上」,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為了更好的理解,讓我先來一個例子。

小美

我覺得畫畫很有趣,我確信這是我的愛好與熱忱。

媽媽

為什麼要學畫畫呢?(震驚)又沒有「錢」途,興趣不能當飯吃。
妳可以學數學啊!以後當會計,像媽媽在銀行上班多好,有冷氣吹、薪水又不錯。(語重心長)

小美

可是我真的很想學畫畫啊!(焦急)

媽媽

妳好好想想吧!媽媽是不會害你的。(不悅的語氣)

很多長輩也說了和媽媽相同的話。

小美

我到底該如何選擇?要聽媽媽的?還是堅決做自己?(不知所措)

小時候的我們非常敏感,可以本能地接收到父母或長輩話語中的情緒等等,這些感官刺激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感受。

當同樣的話語(含情緒的)在不同時間反覆出現,不知不覺地我們對此信以為真,以至於不再檢視它(變成信念)。隨後我們根據信念「自動地」採取行動,隨時間推移獲得了該行動的「後果」。

與健康相關的信念(人體化學與物理)

那麼具體來說,哪些信念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化學方面和物理方面

化學方面

眾所周知,我們必須攝取食物來獲取營養,以維持身體的機能。那麼你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還是嚴格管控你的飲食呢?

讓我舉一個簡單例子,來介紹與食物相關的信念是如何影響健康的。

媽媽

多吃肉才能長高、長壯!(每餐都準備了很多肉類菜餚)

小明

好喔!謝謝媽媽!(狼吞虎嚥)

長大後的小明偏愛肉食,而不愛吃蔬果。
即使他有運動,但身材還是慢慢走樣。

「飲食的選擇」表面上看似完全掌握在我們的手上,但潛意識卻會無形地影響我們做出抉擇。

例如模特兒、運動員等因為工作需要維持身材的人,剛開始他們會刻意地、有意識地選擇食物,漸漸地變成一種習慣、自動化地行為。

但大多數人士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甚至是偏好甜品、重鹹等不均衡的飲食。身體一直得不到足夠的營養來維持體內化學平衡、調節生理機制等等,隨著時間積累,身體只能通過疼痛等不適作為紅燈信號來提醒我們。

而生病的我們又選擇藥物來麻痺神經、感官訊號,而不是改變自己的飲食去符合身體所需。這就像發生了火災,火災警報器鈴聲大作。但我們卻只把火災警報器關掉,而讓火繼續無聲地延燒。

物理方面

世界上的物體都受到地心引力、重力的影響,而人體也不例外。

為了讓一台車前進,除了需要燃料外,還需要引擎、齒輪、輪胎等實體的結構協同工作。那麼要讓人體向前移動,除了需要能量,身體中的神經、肌肉、筋膜、骨骼等物理結構是如何協同工作的?

這方面是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但如果你嘗試坐在咖啡廳窗口,仔細觀察外面路人的走路方式,你就會發現每個人走路都有其特點!有的人肩膀、骨盆左右不對稱,有的人膝蓋會向內旋轉等等。

當這些有缺陷的步態或動作模式被我們無意識地反覆執行,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其超出生理組織能承受或代償的極限,就會用疼痛等不適來提醒我們。

關於影響步態和動作模式的因素,我在下面的文章中有描述,如果有興趣請一起閱讀。

在這裡要進一步討論,動作和姿勢相關的信念是如何影響健康的。同樣地,讓我先舉一個例子。

小明

(躺在沙發上很愜意地看電視)真享受啊!

媽媽

給我坐好!抬頭挺胸!不要再讓我看到你癱在那(嚴厲的表情與話語)

小明

(驚嚇)媽呀!真可怕,趕快坐好

媽媽的言語讓小明付諸了「坐好」的身體行為。
隨著這場景的次數增多,小明就會自動地「坐好」,即使媽媽並沒有在身邊。
但對於沒有任何身體知識的小明,這個動作可能會使小明無意識地反覆收縮背部,最終導致疼痛。

這種「不合適」的信念,使我們在無意識中產生了「不合適」的身體動作。這個動作自動地運行並且非常細微,以至於我們未曾覺察。隨後出現的疼痛又進一步使我們對感官訊息的判斷混亂,更加難以覺察到這個動作。

檢視行為後面的驅動源

希望上述的內容能讓讀者了解到,我們的信念是如何和健康連繫在一起的。

因此,在我們採取了種種外在方式來解決疼痛或疾病,卻只能緩解而無法根除的話,就需要重新檢視這些與健康相關的信念。修正它、用新的方式覆蓋它,讓自己採取不同的行為、動作模式,並且跟隨疼痛變化等訊息的指引,邁向健康、富足的無疾病新生活。


更新紀錄

2022/07/24 發佈本文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的話
點讚 後歡迎關注夜黎喔!

分享這篇文章吧!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本文作者

腰痛十餘年的普通人。
20歲走上自我療癒的道路。
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收集的訊息。

致力於將潛意識行為(心理)、認知行為(社會)、人體力學(生理)等等關聯起來,找出導致疼痛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我覺察進行身心療癒。

評論

去評論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