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的來到,持續撰寫文章中~

療癒疾病的三個境界

目錄

撰文背景

作為一位慢性腰痛患者,我接受過很多醫療人員的診斷和治療。但往往是滿含希望的去嘗試,卻以失望而告終。這曾讓我迷茫,不知道要往何處去尋求協助,甚至有點絕望。

但我內心中有一個聲音不斷告訴我,「你不是天生就腰痛,會造成我17歲就產生腰痛,這其中必定有原因」。這成為我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直至我找到自己產生腰痛的根源。

現在回首看去,我發現在尋找原因和自我療癒的過程中,共歷經了三個階段:

  • 低水平:完全採取被動策略,將健康的主導權交給醫生、藥物
  • 中水平:採取主動策略,學習相關知識、改變舊有的行為模式
  • 高水平:跳出知識的框架,傾聽身體給予的訊息、內在與外在和諧

我在每個階段都經歷了好幾年,在其中經歷了起起伏伏。

因此本文想和讀者分享,在療癒疾病的過程中會經歷的階段。

低水平:被動策略

從小,我們被反覆灌輸了「生病就要去看醫生」的觀念,當這種觀念不再被檢視而成為信念時,我們將健康的主導權交給了他人。

當一個觀念或想法反覆被灌輸,就可能無意識中變成信念。
信念驅動行為,產生實際的生理反應。

在迫切威脅生命或急性發作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一些外力的幫助。

然而,更多的情況是慢性病、慢性疼痛。這些慢性發作往往是因為我們行為上有潛在的驅動力,將我們一步步推向疾病的狀態。

疾病迫使我們停下腳步,讓我們去改變一些不適合自己的行為。

現行的醫療資源中主要採取被動策略,包括藥物、儀器、手法、手術等等。在慢性發作中,這些被動策略往往會有短期療效,但觸發源依舊存在,往往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再回來。

而且由於疼痛、不舒服、安慰劑效應等等,迫使我們反覆接受這種短期療效的方法,卻看不到完全治癒的可能性。

被動策略

被動策略也就是採取「被動治療」。被動治療是用外物或外力來治療疾病和疼痛,患者本身幾乎不會參與到治療過程。例如:

  • 儀器療法:利用電、熱等物理元素滲透入體內進行治療。
  • 手法:治療師利用外力去放鬆肌肉或是調整骨骼。

中水平:主動策略

從採取被動策略轉向主動策略之間,通常需要因身體不適而激發「強烈想要健康」的內在驅動力。

這種強大的推力,驅使我們開始了解身體與疾病的相關知識,進而積極改變或調整自身的行為、飲食、日常動作等等。

首先,我們必須大概了解大腦的機制,並且認識到「問題往往出在心智捷徑或是無意識過程中」。

既往的經歷或環境,塑造了每個人大腦對神經系統的不同激活方式。

例如:生命早期曾被家暴的成年人,可能有非常敏感的報警系統。對他人的大動作或巨大聲響會有非常劇烈的反應,甚至無意識中反覆激活某些肌肉,為了在應對危機時快速保護自己。

其次是從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了解身體與疾病的聯繫。

疾病不僅僅是生理問題,更與所處的環境和心理狀態等等相關。

例如:一個人從小生活在抽菸的環境中,他會覺得抽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並不會意識到抽菸和健康是如此的密切相關。

主動策略

主動策略也就是採取「主動治療」。主動治療需要患者參與到治療的過程中,並做出一些行為上的改變。例如:

  • 動作療法:患者需要通過一些動作拓展運動範圍,或是誘發某些肌肉重新工作等等。
  • 認知行為療法:讓患者了解到「思想」、「感覺」、「行為」密切相關,可以通過改變思想而改變感覺和行為,或是改變行為而改變思想和感覺。

高水平:內外和諧

我們努力去了解相關知識,並且積極的做出改變。但如果症狀還是沒有改善,我們則需要考慮「知識是否反過來局限了我們,而使我們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向或方法?

攝取知識如同挖一口井,會增加深度,但同時也會讓視野變狹隘。
這會加深我們對事物「是非對錯」的主觀偏見。而答案則可能藏在被我們否定的事物中。

因此,我們需要一些時候,暫時拋棄掉這些既有的知識、想法、對與錯,轉而在寂靜中傾聽身體給予我們的訊息。

例如:我們可能認為自己的腰痛可能是由於某個事件(摔倒、車禍等等),但如果並非如此呢?或許自己的動作模式可能本身就存在異常,而這個事件可能只是最終的契機?

排除思緒且處於當下,這些訊息能使我們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內在的信息」和「無意識行為」。這種洞察給予我們指引,我們可以借助身體給予的訊息(內在)來調整採取的策略(外在),將內與外不斷地聚焦,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邁向健康無痛的新生活!

例如:腰痛的動作治療中,有非常多的鍛鍊方法。在獲取知識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分析某個鍛鍊的作用、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並且通過知識來調整動作。在跳出知識框架的情況下,我們知曉了這個鍛鍊,但我們更注重於整個過程的身體感受,即「做完後是否感到放鬆等等」並且通過感受來調整動作。

內外和諧

我們不可避免的會用主觀角度看待各種事物,進而給它們貼上是非對錯的標籤。同樣的,我們看待疾病也常會以主觀的角度區分析,然後採取相對應的行動。然而,這可能會影響我們找到自身疾病的根本原因。

  • 不合適的解讀:我們可能會把疾病歸因於某個特定事件,而忽略了本身的行為。
  • 醫源性因素:我們可能會由於醫生的誤診,把症狀指向特定疾病。
  • 知識的侷限:採取主動策略中,獲取到的知識也可能會局限住我們。

結語

腰痛的初期,我也是採取被動策略。到處尋求醫療人員的求助,但卻對我的腰痛沒有任何幫助。

直到我下定決心從大學退學,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方法,這時的我邁向了主動策略

我不斷學習相關知識和嘗試各種方法。雖然有一部份好轉,但腰痛還是持續存在。

最後,我覺察到「知識和過去就醫產生的認知侷限住了我」,從而開始學習與身體進行溝通,最終找到了導致我疼痛的根本原因。

關於我的詳細經歷可以在下面的連結中閱讀。

本文的也可以說是我各階段的不同體悟,希望讀者能有所收穫。

感謝您的閱讀!

更新紀錄

2023/02/10 發佈本文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的話
點讚 後歡迎關注夜黎喔!

分享這篇文章吧!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本文作者

腰痛十餘年的普通人。
20歲走上自我療癒的道路。
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收集的訊息。

致力於將潛意識行為(心理)、認知行為(社會)、人體力學(生理)等等關聯起來,找出導致疼痛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我覺察進行身心療癒。

評論

去評論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