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的來到,持續撰寫文章中~

骨的結構|第6章 骨組織和骨骼系統 6.3《解剖學與生理學 2e》

本篇文章由夜黎最後一次更新於2023年10月20日

夜黎

本文章內容基於萊斯大學 OpenStax 的 Anatomy and Physiology 2e,由夜黎重新編輯。(根據本書前言中的創用 CC BY 4.0 聲明

原文傳送門:<6> Bone Tissue and the Skeletal System  — 6.3 Bone Structure
索引傳送門:《解剖學和生理學2e》索引頁面

章節目標

學習本節後,你將能夠:

  • 辨識骨的解剖特徵
  • 定義並列出骨標記的例子
  • 描述骨組織的組織學
  • 比較緻密骨和海綿骨
  • 辨識構成緻密骨和海綿骨的結構
  • 描述骨如何被滋養和被神經支配
目錄

前言

骨組織〔Bone tissue (osseous tissue)〕與體內其他組織有很大不同。 骨頭很硬,它的許多功能都取決於其獨特的硬度。 本章後面的討論將顯示骨頭也是動態的,因為它的形狀會調整以適應壓力。 本節將先檢視骨頭的大體解剖結構,然後繼續研究其組織學。

骨頭的大體解剖

長骨的結構允許骨頭的所有部分得到最佳的可視化(圖 6.7)。 長骨有兩個部分:骨幹〔diaphysis〕骨骺〔epiphysis〕骨幹〔diaphysis〕是在骨頭的近端和遠端之間延伸的空心軸〔tubular shaft〕。 骨幹中的中空區域稱為髓腔〔medullary cavity〕,裡面充滿黃骨髓。 骨幹壁由緻密而堅硬的緻密骨〔compact bone〕組成。

圖 6.7 長骨的解剖結構
典型的長骨顯示了骨頭的大體解剖特徵。

骨頭兩端較寬的部分稱為骨骺〔epiphysis〕(複數= epiphyses),裡面充滿了海綿骨。 紅骨髓填充海綿骨的空間。 每個骨骺在幹骺端〔metaphysis〕與骨幹相交,幹骺端是包含骨骺板〔epiphyseal plate〕(生長板〔growth plate〕)的狹窄區域,骨骺板是正在生長骨頭中的一層透明〔hyaline〕(透明〔transparent〕)軟骨。 當骨頭在成年早期(約 18-21 歲)停止生長時,軟骨被骨組織取代,骨骺板變成骨骺線〔epiphyseal line〕

髓腔〔medullary cavity〕有一層脆弱的膜內襯,稱為骨內膜〔endosteum〕(end- = “內部〔inside〕”;oste- = “骨〔bone〕”),骨頭生長、修復和重塑發生在此。 骨頭的外表面覆蓋著一層稱為骨膜〔periosteum〕的纖維膜(peri- = “周圍〔around〕” 或 “周圍〔surrounding〕”)。 骨膜含有滋養緻密骨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管。 肌腱和韌帶也透過骨膜附著在骨頭上。 骨膜覆蓋整個外表面,但骨骺與其他骨骼相交形成關節的地方除外(圖 6.8)。 在這個區域,骨骺被關節軟骨〔articular cartilage〕覆蓋,關節軟骨是一層薄薄的軟骨,可以減少摩擦並起到避震器的作用。

圖 6.8 骨膜和骨內膜
骨膜形成骨頭的外表面,骨內膜襯在髓腔內。

扁骨,如顱骨,由一層板障(海綿骨)〔diploë (spongy bone)〕組成,兩側排列著一層緻密骨(圖 6.9)。 兩層緻密骨和內部海綿骨共同作用,以保護內臟。 如果顱骨的外層骨折,大腦仍然受到完整內層的保護。

圖 6.9 扁骨的解剖結構
扁骨的橫切面顯示了海綿骨(板障)〔spongy bone (diploë)〕,兩側排列著一層緻密骨。

骨標記

骨頭的表面特徵有很大差異,取決於身體的功能和位置。 表 6.2 描述了骨標記,如圖 6.10 所示。 骨標記一般分為三類:(1) 關節〔articulations〕、(2) 突起〔projections〕和 (3) 孔〔holes〕

顧名思義,關節〔articulation〕是兩個骨頭表面連接在一起的地方(關節= “關節〔joint〕”)。 這些表面傾向於相互吻合,例如一個是圓形的,另一個是杯形的,以促進關節的功能。 突起〔projection〕是骨骼中突出到骨骼表面上方的區域。 這些是肌腱和韌帶的附著點。 一般來說,它們的大小和形狀表明了透過附著在骨頭上所施加的力。 〔hole〕是骨頭上的開口或凹槽,允許血管和神經進入骨頭。 與其他標記一樣,它們的大小和形狀反映了在這些點處,穿透骨頭的血管和神經的大小。

標記描述例子
關節〔Articulations〕兩塊骨頭相接的地方膝關節
〔Head〕突出的圓形表面股骨頭
小面〔Facet〕平坦的表面椎骨
〔Condyle〕圓角的表面枕骨髁
突起〔Projections〕增高的〔Raised〕標記椎骨的棘突
隆凸〔Protuberance〕突起〔Protruding〕下巴
〔Process〕隆起〔Prominence〕特點椎骨的橫突
脊椎〔Spine〕尖銳的突〔process〕坐骨棘
結節〔Tubercle〕小而圓的突〔process〕肱骨結節
粗隆〔Tuberosity〕粗糙的表面三角肌粗隆
〔Line〕輕微的、拉長的脊〔ridge〕頂骨的顳線
〔Crest〕〔ridge〕髂嵴
〔Holes〕孔洞和凹陷〔Foramen〕(血管可以通過的孔)
〔Fossa〕拉長的盆〔basin〕下顎窩
〔Fovea〕小坑股骨頭的頭凹〔Fovea capitis〕
〔Sulcus〕〔Groove〕顳骨的乙狀竇
管(道)〔Canal〕骨內的通道耳道
裂縫〔Fissure〕穿過骨頭的縫隙耳廓裂
〔Foramen〕穿過骨頭的孔枕骨大孔
〔Meatus〕開口的管(道)外耳道
〔Sinus〕骨頭中充滿空氣的空間鼻竇
表6.2 骨標記
圖 6.10 骨的特徵
骨的表面特徵取決於其功能、位置、韌帶和肌腱的附著,或血管和神經的穿透。

骨細胞和組織

骨頭中含有相對少量的細胞,這些細胞嵌入〔entrenched〕在膠原纖維基質中,為無機鹽晶體提供了附著的表面。 當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和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結合形成羥磷灰石〔hydroxyapatite〕時,就會形成這些鹽晶體,羥磷灰石在膠原纖維上結晶或鈣化時會結合其他無機鹽,如氫氧化鎂〔magnesium hydroxide〕、氟化物〔fluoride〕和硫酸鹽〔sulfate〕。 羥磷灰石晶體賦予骨頭硬度和強度,而膠原纖維則賦予骨骼柔韌性,使其不易碎。

儘管骨細胞僅佔骨體積的一小部分,但它們對骨骼的功能至關重要。 骨組織內存在四種類型的細胞:骨母細胞(成骨細胞)〔osteoblasts〕、骨細胞〔osteocytes〕、骨原細胞〔osteogenic cells〕和破骨細胞〔osteoclasts〕(圖 6.11)。

圖 6.11 骨細胞
骨組織內發現了四種類型的細胞。 骨原細胞未分化並發育成骨母細胞。 當骨母細胞被困在鈣化基質內時,它們的結構和功能會發生變化,並變成骨細胞。 破骨細胞由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發育而來,其外觀與其他骨細胞不同。

骨母細胞〔osteoblast〕是負責形成新骨的骨細胞,存在於骨頭的生長部分,包括骨膜和骨內膜。 骨母細胞不會分裂、合成和分泌膠原蛋白基質和鈣鹽。 當骨母細胞周圍的分泌基質鈣化時,骨母細胞被困在其中; 結果,它的結構發生變化,成為骨細胞〔osteocyte〕,這是成熟骨的初代細胞〔primary cell〕,也是最常見的骨細胞類型。 每個骨細胞〔osteocyte〕都位於一個稱為腔隙〔lacuna〕的空間中,並被骨組織包圍。 骨細胞〔osteocyte〕會透過分泌酶來維持基質的礦物質濃度。 與骨母細胞一樣,骨細胞〔osteocyte〕缺乏有絲分裂活性。 它們可以相互交流,並且透過延伸穿過骨小管〔canaliculi〕(單數=canaliculus)的長細胞質突起〔long cytoplasmic processes〕接收營養,小管〔canaliculi〕是骨基質內的通道。

如果骨母細胞〔osteoblasts〕和骨細胞〔osteocytes〕不能進行有絲分裂,那麼當老的死亡時,它們是如何被補充的呢? 答案在於第三類骨細胞──骨原細胞〔osteogenic cell〕的特性。 這些骨原細胞未分化,具有高有絲分裂活性,它們是唯一分裂的骨細胞。 未成熟的骨原細胞存在於骨膜和骨髓的深層。 它們分化並發育成骨母細胞。

骨頭的動態性質意味著新的組織不斷形成,舊的、受傷的或不必要的骨頭被溶解以進行修復或釋放鈣。 負責骨頭吸收或分解的細胞是破骨細胞〔osteoclast〕 它們存在於骨表面,是多核的,源自於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兩種白血球),而不是源自骨原細胞。 破骨細胞不斷分解舊骨,而骨母細胞不斷形成新骨。 骨母細胞和破骨細胞之間的持續平衡,負責了骨頭持續但微妙的重塑。 表 6.3 回顧了骨細胞、它們的功能和位置。

細胞類型功能地點
骨原細胞〔Osteogenic cells〕發育成骨母細胞骨膜和骨髓的深層
骨母細胞〔Osteoblasts〕骨形成骨頭的生長部分,包括骨膜和骨內膜
骨細胞〔Osteocytes〕維持基質的礦物質濃度被困在基質中
破骨細胞〔Osteoclasts〕骨吸收骨表面以及舊骨、受傷骨或不需要的骨部位
表 6.3 骨細胞

密質骨和海綿骨

緻密骨〔compact bone〕和海綿骨〔spongy bone〕之間的差異最好透過它們的組織學來探索。 大多數骨頭含有緻密和海綿的骨組織,但它們的分佈和濃度會根據骨頭的整體功能而變化。 緻密骨〔compact bone〕密度高,因此可以承受壓縮力,而海綿骨〔spongy bone〕(鬆質骨〔cancellous bone〕)則具有開放空間並支持重量分佈的變化。

密質骨

緻密骨〔compact bone〕是兩種骨組織中密度較大、強度較大的一種(圖 6.12)。 它可以在〝骨膜之下〞和〝長骨的骨幹〞中找到,在那裡提供支撐和保護。

圖 6.12 緻密骨的圖示
(a) 此緻密骨的橫斷面圖顯示了基本結構單元——骨元〔osteon〕。 (b) 在這張骨元的顯微照片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同心骨板〔concentric lamellae〕和中央管〔central canals〕。 LM × 40.(顯微照片由密西根大學醫學院董事會提供 © 2012)

緻密骨的微觀結構單元稱為骨元〔osteon〕哈維系統〔Haversian system〕。 每個骨元均由稱為骨板〔lamellae〕(單數= lamella)的鈣化基質同心圓環組成。 沿著每個骨元的中心延伸的是中央管〔central canal〕哈維管〔Haversian canal〕,其中包含血管、神經和淋巴管。 這些血管和神經透過穿通管〔perforating canal〕(也稱為佛克曼管〔Volkmann’s canals〕)以直角分支,延伸至骨膜和骨內膜。

骨細胞〔osteocytes〕位於稱為腔隙〔lacunae〕(單數=lacuna)的空間內,該空間位於相鄰骨板〔lamellae〕的邊界處。 如前所述,小管〔canaliculi〕與其他腔隙的小管相連,並最終與中央管相連。 該系統允許將營養物質輸送到骨細胞〔osteocytes〕,並將廢物從骨細胞中清除。

海綿骨(鬆質骨)

與緻密骨一樣, 海綿骨〔spongy bone〕(也稱為鬆質骨〔cancellous bone〕),含有容納在腔隙中的骨細胞,但它們不排列成同心圓。 相反,腔隙和骨細胞存在於稱為小梁〔trabeculae〕(單數 = trabecula)的基質添加〔matrix spikes〕網格狀網絡中(圖 6.13)。 小梁看起來是隨機網絡,但每個小樑都是沿著應力線形成的,為骨頭提供強度。 小梁網絡的空間透過使骨頭變得更輕,從而為緻密和沈重的緻密骨提供平衡,以便肌肉可以更輕鬆地移動它們。 此外,一些鬆質骨中的空間含有紅骨髓,受到小樑的保護,在此處發生造血。

圖 6.13 海綿骨的圖示
海綿骨由含有骨細胞的小梁組成。 紅骨髓填充了一些骨頭的空間。
老化和…

骨骼系統:Paget氏症(柏哲德氏症)

Paget氏症〔Paget’s disease〕通常發生在 40 歲以上的成年人。這是一種骨重塑過程的疾患,始於破骨細胞過度活躍。 這意味著吸收的骨多於沉積的骨。 骨母細胞試圖進行補償,但它們生成的新骨又弱又脆,因此容易骨折。

雖然有些Paget氏症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但其他人則出現疼痛、骨折和骨骼畸形(圖 6.14)。 骨盆、顱骨、脊椎和腿部的骨頭最常受到影響。 當Paget氏症發生在顱骨時,會導致頭痛和聽力損失。

圖 6.14 Paget氏症
正常的腿骨是相對直的,但受Paget氏症影響的腿骨是多孔且彎曲的。

是什麼導致破骨細胞變得過度活躍? 答案仍然未知,但遺傳因素似乎發揮了作用。 一些科學家認為Paget氏症是由一種尚未確定的病毒引起的。

Paget氏症是透過影像學研究和實驗室測試來診斷的。 X 光可能顯示骨骼畸形或骨吸收區域。 骨頭掃描也很有用。 在這些研究中,將含有放射性離子的染料注射到體內。 骨吸收區域對離子有親和力,因此如果離子被吸收,它們會在掃描時亮起。 此外,患有Paget氏症的人血液中一種稱為鹼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的酶〔enzyme〕的水平通常會升高。

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是一種降低破骨細胞活性的藥物,常用於治療Paget氏症。 然而,在一小部分案例下,雙磷酸鹽本身與骨折風險增加有關,因為施用雙磷酸鹽後留下的舊骨會磨損且變脆。 儘管如此,大多數醫生仍然認為雙磷酸鹽的益處大於風險。 醫療專業人員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權衡利益和風險。 雙磷酸鹽治療可以降低畸形或骨折的整體風險,從而降低手術修復的風險及其相關風險和併發症。

血液和神經供應

海綿質骨和髓腔從穿過緻密骨的動脈獲取營養。 動脈經由營養孔〔nutrient foramen〕(複數 = foramina)進入,營養孔是骨幹上的小開口(圖 6.15)。 海綿質骨中的骨細胞由〝穿透海綿質骨的骨膜血管〔blood vessels of the periosteum〕〞和〝在骨髓腔〔marrow cavities〕中循環的血液〞滋養。 當血液通過骨髓腔時,它被靜脈收集,然後通過孔〔foramina〕從骨頭中排出。

除了血管之外,神經也沿著相同的路徑進入骨頭,它們傾向於集中在骨頭中代謝更活躍的區域。 神經感知疼痛,神經似乎也正在調節血液供應和骨骼生長中發揮作用,因此它們集中在骨頭的代謝活躍部位。

圖 6.15 骨頭的血液和神經供應的圖示
血管和神經透過營養孔進入骨頭。

更新紀錄

2023/10/20 發佈本文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的話
點讚 後歡迎關注喔!

讓我們分享這篇文章吧!
  • Copied the URL !
  • Copied the URL !

本文作者

腰痛十餘年的普通人。
20歲走上自我療癒的道路。
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收集的訊息。

致力於將潛意識行為(心理)、認知行為(社會)、人體力學(生理)等等關聯起來,找出導致疼痛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我覺察進行身心療癒。

評論

去評論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