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 原文書名:The Painful Truth:The New Science of Why We Hurt and How We Can Heal
- 中譯書名:《疼痛大解密:解開痛覺的假象與真相,我們為何會痛以及療癒疼痛的新科學》(臉譜出版社)
- 作者:Monty Lyman
- 出版日期:2021年(原文初版)
當我們感覺到疼痛時,我們就知道它。 我們害怕它並試圖避免它。 但我們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嗎?
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疼痛科學的復興。 近年來,我們對疼痛的理解發生了如此徹底的變化,可以公平地說,我們認為我們所了解關於疼痛的一切都是錯誤的。 正如 Monty Lyman 博士所揭示的那樣,我們誤解了疼痛,從而帶來了有害的後果。
《疼痛大解密》探索了前沿研究,從幻痛到持續性疼痛,包括對倖存者以及從未感到疼痛的人的訪談。 它不僅為減少和控制疼痛帶來了希望,而且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人類的意義。
這是痛苦的不為人知的故事——我們最難以捉摸的感覺。
書籍簡介參考自亞馬遜中本書的簡介
作者介紹
Monty Lyman
- Monty Lyman 博士是牛津大學的醫生、作家和研究員。 他的臨床、研究和寫作興趣集中在身心之間的關係。
- 他的第一本書《皮膚的非凡生命〔The Remarkable Life of the Skin〕》入圍 2019 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並被 Radio 4 “本週最佳圖書” 和Sunday Times(星期日泰晤士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他的第二本書《疼痛大解密》是亞馬遜暢銷書前十名。他基於這本書的研究撰寫的論文榮獲 2020 年英國皇家醫學會疼痛論文獎。
作者簡介參考自 leonchaitow.com
目錄
- 國防部 — 疼痛究竟是什麼?
- 五位無痛奇人 — 疼痛不敏感患者的視角
- 我引起你的注意了嗎? — 分散注意力與想像的力量
- 期望效應 — 安慰劑、感知與預測
- 疼痛的意義 — 情緒與心理的力量
- 沒有疼痛,沒有收穫 — 疼痛、愉悅與目標
- 我感受到你的痛苦 — 為什麼疼痛會傳染
- 相連相繫 — 社交疼痛
- 信念作為緩解 — 信仰與框架
- 無聲的大流行 — 持續性疼痛危機
- 逃跑的大腦 — 為何疼痛會持續
- 疼痛革命 — 持續性疼痛的新希望
第1章「國防部」重點摘錄
痛苦的謊言:疼痛是組織損疼痛的真相:疼痛是保護器傷的衡量標準
即使我們內心深處知道疼痛並不是組織損傷的衡量標準,但我們中的許多人的行為(以及許多健康專業人員對待他們的患者)就好像疼痛是在體內產生並由大腦檢測到的。 這不是神經科學上的挑剔。 拋開這個謊言,去發現疼痛的真正本質,是我們幫助那些遭受不必要疼痛的人的唯一方法。 它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如何運作,以及最終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這些知識來幫助生活在持續且常常無法解釋的疼痛中的五分之一的人口。 但是,在我們了解疼痛到底是什麼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我們是如何陷入這種困境的。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堅信疼痛是來自大腦與神經系統。他把大腦與神經比喻成機器,並提出反射作用的觀念。
把疼痛經驗比擬為拉響警鈴表面上看似有理:我們的組織受傷,神經透過疼痛訊號,把訊息送到大腦。大腦直接轉譯這條訊息,接著我們就會意識到疼痛。組織發送出疼痛訊號;大腦起了反應。
不過,這理論基本上是錯誤的,卻是疼痛謊言的基礎。如果疼痛是反射作用,是由身體邊緣、與外界互動的末梢延伸到大腦的單純訊號系統,那麼我們應該總是在身體組織受傷時感受到疼痛,也只在這時感覺到痛,而疼痛應與傷勢程度成正比。
但稍微看看周圍的世界,就會發現顯然不是這麼回事;傷勢早已痊癒卻仍持續疼痛、情緒小變化就會改變疼痛經驗都是例子。
謝靈頓(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1857~1952)辨識出位於神經末端的特定受體,這些受體就位於皮膚表面下,似乎只會被有害的刺激活化,亦即會讓我們感覺疼痛的事物。他開啟先河,把這些受體稱為「傷害感受器」。傷害感受器可偵測有害刺激導致的損害與危險,而刺激又可分成三大類:機械式、熱,以及化學性。
梅爾扎克(Ronald Melzack)於一九六五年發表的研究——〈疼痛機制:新理論〉。這項新理論是「門閥控制理論〔gate-control theory〕」。從本質上來看,他們發現危險訊息從末梢神經傳到脊髓的過程並非走一條單純的單行道路徑;尚有其他中間神經元會讓危險訊號通過或把它擋下,就像開啟或關閉一道門閥。
他們指出,非疼痛性的神經輸入(例如碰觸)可能啟動抑制性神經元,阻止危險訊號送上脊
髓——這就是「關閉門閥」。這解釋了為何我們膝蓋撞到桌子時,會揉揉膝蓋。這項理論具有革命性,因為它解釋了為何受傷未必等於疼痛,以及危險訊號可以開啟或關閉。
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十年,疼痛研究突飛猛進,讓我們不再只揭露疼痛不是什麼,而是開始理解疼痛是什麼。疼痛甚至不是危險訊號通過門閥、進入脊髓的結果所決定:疼痛完全由大腦產生。
換言之,疼痛不是大腦偵測到的,而是大腦製造的。如果疼痛要存在,需要我們的意識覺察。當我們全身麻醉、把大腦排除在外時,傷害感受依然和我們有知覺的時候一樣會發生,但不會形成疼痛本身。沒有大腦,就沒有疼痛。
第二項重要的發展,就是理解到大腦沒有單一的疼痛中心。近年的一大進步是我們能對疼痛者的腦部進行造影。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顯示,人在疼痛時會有幾個不同腦區「發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啟動的腦區代表人之所以為人的所有層面:感覺(如果有危險訊號,則偵測是哪種危險訊號送到大腦,以及來自何處)、情緒(例如與焦慮和壓力有關的區域),以及認知(思想、記憶、信仰與期望)。
每個人每一次疼痛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這種輸入大雜燴會啟動大腦中產生疼痛知覺的個別化神經元網絡。這獨特的網絡通常稱為「神經標記〔neurosignature〕」。談到疼痛的時候,一切都很重要。
這解釋了一個冗長卻精確的名詞,也是最廣為接受的疼痛理論:疼痛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顯然,「怎麼」痛是相當複雜的主題。但現在科學界明白,「為何」痛則相當單純,也確實會改變生活。該是了解疼痛真相的時候了。
疼痛的真相:疼痛是保護器
了解到疼痛是保護器,而不一定是傷害的準確訊息,並了解疼痛是試圖保護我們(即它變得過於保護性,有時候甚至會破壞生活),是通往痊癒的第一步。人體還有其他保護機制會與疼痛一起發揮作用,例如免疫系統,但是任何疼痛的定義皆應以疼痛作為保護器的角色為基礎。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the Study of Pain〕在 2020 年 7 月更新了疼痛的定義:「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與情緒經驗,和實際或潛在的組織傷害相關,或類似相關。」而協會這項定義清楚顯示,疼痛不一定等於傷害:「疼痛與傷害感受〔nociception〕是不同的現象。疼痛不能僅從感覺神經元的活動來推論。疼痛向來是個人的經驗,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心理與社會因素影響。」
如今我們知道,疼痛是大腦產生的。但是要理解與解釋這項概念,還有很強大的障礙。如果向承受持續性疼痛的人說明這項事實,他們大可以問:「你是說,我的疼痛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嗎?」這意思是,通常疼痛「都是在你心裡」,暗示著疼痛是可以透過思想而驅離。這實在太偏離事實。疼痛是大腦做的決定,告訴有意識的心智有危險;而大腦的絕大部分是在我們的意識掌控範圍之外。
當無意識大腦判定身體有危險時,會有意識地把這判斷轉譯為疼痛。 拉馬錢德朗(V.S. Ramachandran)曾精湛說明這個現象:「疼痛是對生命體健康狀態的意見,而不只是受傷的反射回應。」
第5章「疼痛的意義」重點摘錄
疼痛的惡性循環
負面情緒與威脅感不只會讓短期疼痛更嚴重,還會讓短期疼痛更快轉換為長期疼痛,而且會促成大腦線路預期疼痛與受苦。以長期背痛為例。
背痛總令人苦惱不堪,若以為自己嚴重受傷,實在情有可原。但真正有趣的是,背痛和脊椎問題之間的關聯很薄弱。大量研究顯示,多數慢性背痛的案例沒有結構不正常的徵象,而許多有異常狀況的人(例如椎間盤突出)卻完全沒有疼痛的問題。事實上,大部分背痛者——超過九成的案例——找不到組織損傷。 此外,在世界上開發中區域,慢性背痛的病例少得多,即使這些地區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會進行「傷害背部」的工作,也沒有人體工學椅或特殊床墊可使用。
龐大的證據體系支持,就多數持續性背痛病例來說,我們可運用現有的知識與技術,發揮情緒腦的力量,降低與消除這糟糕的狀況。當你經歷新的、未預料到的背痛襲來,接下來可能發生一些狀況。你可能會問自己一連串問題:我的脊椎受傷了嗎?要痛到什麼時候?我能掌控疼痛嗎?疼痛(尤其是持續疼痛)之後會讓和反芻與災難化思考有關的額葉皮質區啟動。
最明顯的情緒是對傷害的恐懼,但這樣會大幅強化疼痛,畢竟疼痛終究是為了保護。下背部微弱的暫時性肌肉刺痛能促使你保護背部,但也能輕易讓你相信你的脊椎受到損傷。這份恐懼可能導致過度警覺——大腦常會把無痛的訊號加以詮釋,推定會有危險與傷害出現——於是引導你陷入自我不斷延續的惡性循環,讓你因為恐懼而避免做出任何動作,但保持活動其實是慢性疼痛最有用的紓解藥方。
事實上,過不了多久,你的大腦就可能把任何動作與疼痛連結起來。你因為預期疼痛,就會開始避免疼痛,而不是設法回應。焦慮、威脅與心情低落的感受,都會讓疼痛越來越嚴重,接下來又讓心情更糟。這些負面情緒會在暗中危害,剝奪你其他天然止痛劑,包括良好睡眠、社交與健康飲食。它們也會扭曲你身體的內分泌與免疫系統,強化慢性壓力,使疼痛更為嚴重。於是你就捲入惡性循環的漩渦,越陷越深。
神經可塑性
在我們的一生中,大腦會保持奇妙的適應能力——或稱為「神經可塑性」。透過重新框架與重新訓練,就能破壞恐懼-疼痛的循環,疼痛也可以明顯降低,甚至完全紓解。相關的心理療法:
- 認知行為療法(CBT)
- 正念減壓法(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 情緒覺察和表達治療(EAET)〔emotional awareness and expression therapy〕
- 眼動減敏法(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心理療法的種類多如繁星,尚有許多其他療法仍在發展,但有效療法有共通之處:教育接受療法的人關於疼痛的知識,為接受者賦能;減少危險與威脅感;促成健康的情緒處理。
培養正向人生觀
務必要體認到:若把疼痛視為心情或情緒,並以這種角度來處理,是危險的錯誤之舉。心理治療也很容易擦槍走火:如果把某人真實、嚴重的疼痛當成「都是你想出來的」,或者是可用念力就趕走的認知扭曲,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的,坦白說也對疼痛者相當冒犯。 話雖如此,心情、情緒與心理展望,確實對疼痛有很大的影響,過度粉飾的後果都得自行概括承受。 改變我們對於疼痛及相關情緒的覺察需要時間與多練習,但難度不高,沒有多少副作用,而且能改變人生。
培養正向人生觀,知道事情會變好,即使需要努力與耐心,都可減少疼痛造成的苦難與失能,甚至連疼痛本身都可以紓解。 另一項關鍵的啟示在於,任何心情低落時能改善心情的事物——無論是社交、參與有目的的活動,或是抗憂鬱藥——都可能改善疼痛經驗。比改善心情本身更重要的是教育個人,這樣才能重新框架自己的觀點,從恐懼與絕望,變成自信與希望。
要治療長期疼痛需把威脅與危險的觀點,轉移為保護與安全;在看待疼痛時不再只把它視為組織損傷的傳達者,而是視為保護著我們的守護天使,只是常常過度保護。心靈是強大的疼痛調節器,而意義則是強力的藥物。
第9章「信念作為緩解」重點摘錄
與疼痛相關的信念
有貨真價實的證據顯示,持續性疼痛能改善。 重新架構出一個人的信念,最終得到正面的展望——雖然說比做容易,但確實有用。最好的作法,是透過支持性的疼痛教育環境來學習。不過,我們可探討關於疼痛的最重要信念,展開重新架構的過程。我們可以相信持續性疼痛代表身體受傷,或者,我們也可以相信現代疼痛科學的龐大證據——疼痛是我們的保護器,而持續性疼痛的多數案例是大腦疼痛系統的過度保護所造成。
讓我們看看開始對抗下背痛的實際案例。我們的脊柱無比堅強、有彈性與靈活度,與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痊癒能力很強。但是西方社會接受的信念是,我們的背部很脆弱,椎間盤會「滑動」,神經等著受到「擠壓」,且全由疏鬆破碎的骨頭撐著。 這種想法是由諸多因素所造成。運用醫學與物理治療訓練中已過時的生物力學模式,是沒有幫助的。
事實是:絕大多數的下背痛案例並非永久性的組織傷害所造成,而下背痛與組織傷害的證據之間關係薄弱。有些人可能嚴重疼痛,但掃描後卻看不出任何端倪;同樣地,許多健健康康、感覺不到疼痛的人,卻在掃描後發現不太妙。
然而,多數的長期下背痛案例是因為大腦過度防護,想保護健康的脊椎。這不表示疼痛不可怕或不真實;只是,疼痛已經寫在我們的大腦中。相信疼痛等同於傷害,顯然會讓疼痛雪上加霜,而提供知識、信心與希望的治療實能帶來療效。
有一種治療是認知功能療法(CFT)〔cognitive functionaltherapy〕,其目標是透過教育、漸進接觸受控制的運動與任務,並採行更健康的生活型態,進而改變病患的心態。認知功能療法的最終目標,是把一個人的信念從恐懼與逃避的循環,重新架構成有證據為本的信心循環。而改變敘述框架是有用的:2013 年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認知功能療法的參與者會加入療程與工作坊,讓他們重新架構疼痛信念,並讓他們有信心移動;最後這療法紓解長期下背痛的效果遠勝於徒手治療與運動。 2019 年,一項對認知功能療法的三年後續追蹤顯示,此療法的成效仍看得見。
意義乃是良藥,希望確實可帶來療癒。關於疼痛的信念可徹底改變持續性疼痛過程,是很深奧的觀念,但如果沒能取得正確的工具,這觀念會很容易被錯誤詮釋或誤解。要了解我們該如何逆轉持續性疼痛的浪潮,則需要真正了解何謂持續性疼痛。
第11章「逃跑的大腦」重點摘錄
中樞敏感化
「中樞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是個關鍵的概念,將短期與長期疼痛銜接起來。這是在 1980 年代,由傑出的南非神經科學家克里福.沃夫所率先提出。「中樞」是指中樞神經系統:腦與脊髓。敏感化是指這些結構變得高度敏感的過程,能以更小的誘發造成更多疼痛。這樣疼痛需要花更多時間才會消失,甚至無法消失,就好像危險的音量旋鈕被調高之後就卡在那兒,為疼痛增量。
中樞敏感化最明顯的例子是纖維肌痛症。這是真實且通常後果嚴重的狀況,有廣泛性的肌肉疼痛,會增加疼痛敏感度、疲憊,以及惡名昭彰的「纖維肌痛腦霧〔fibrofog〕」:記憶與心智歷程發生中斷。有越來越多文獻顯示,多數纖維肌痛症案例中的核心機制是中樞敏感化,這時大腦的疼痛警報系統變得過度活躍。
這有助於證明纖維肌痛症是真實的,但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還是不知道敏感化的原因。正如持續性疼痛的整體狀況一樣,我認為是因為免疫系統。2017 年,北歐研究人員分析了纖維肌痛症患者的發炎指標,發現大腦(神經發炎)與身體(系統性發炎)都有發炎證據。神經發炎可能是中樞敏感化與整體持續性疼痛的重要驅力。
第12章「疼痛革命」重點摘錄
訓練大腦
持續性疼痛是由善變、有神經可塑性的大腦在創造疼痛越來越有效率所造成,即使危險已不存
在。我們可藉由緩慢但持續重新訓練過度保護的大腦,降低其防衛,進而反轉這些變化。再進一步,我們會以間接與直接的方式來改變大腦;間接方式是指減少壓力與發炎,直接則是運用技巧,重新訓練疼痛系統。簡言之,有用的治療是能讓大腦在身體裡覺得安全的治療。我喜歡認為,這是在安撫大腦。
接下來要談到幾種持續性疼痛的療法。以下不是完整詳盡的列表(畢竟本書並非自助書籍),但這些方法可涵蓋一些重點。我把它們分成三大類:
- 改變:改變大腦脈絡(透過身體、心智與環境),讓大腦覺得安全。
- 視覺化:藉由偷回大腦,弱化疼痛。
- 教育:知識就是力量。
這些介入方式有的看似平凡無奇,有的令人難以置信,表面上似無相關,實則依循共同法則:訓練大腦,讓大腦在身體裡覺得安全。
改變
首先,運動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我們天生就是要動。久坐會讓生命變得脆弱,固定不動會增加我們的恐懼感。長期固定不動是一種多重系統的疾病,會放大疼痛,讓肌肉與骨骼組織退化,心情更低落,在免疫與心血管系統掀起混亂。
運動比任何藥物或飲食,更能讓所有的身體系統維持正常平衡(這就是「恆定性」)。運動能強化身體,潤滑關節,排出組織內的廢物,打開大腦的天然止痛藥物櫃。運動能在短期直接減少疼痛,能抗發炎,改善睡眠,滋養心靈健康。一般人認為運動讓人疲憊,實則不然,運動其實能減少疲憊,提升活力。最重要的是,運動可訓練大腦,遠離持續性疼痛。如果我們的移動方式讓身體感覺到強壯健康,大腦就會規律獲得訊息,得知我們身體強健,而且安全。慢慢地,大腦一定能放鬆下來,不再那麼有警覺;這樣就能從下而上治療大腦。
聽起來或許反直覺,而對於一直處於持續性疼痛的人說,有個反對運動的理由很常見(且可理解):會痛。是沒錯,畢竟萬事起頭難。但重要的是,別忘了多數持續性疼痛例子的核心真相:即使疼痛,身體也沒有受傷。大腦一向過度保護,在傷勢痊癒許久之後仍覺得痛,但是痛歸痛,人是安全的。了解運動是安全的,和運動本身一樣重要。正因如此,運動介入和疼痛教育結合,能產生良好成效。
另一種讓大腦覺得身處安全的方法既便宜又有效,且是我們常做的事。呼吸顯然是生存關鍵:我們透過呼吸接收氧氣,排除身體代謝掉的二氧化碳廢物。
健康的呼吸是緩慢深沉的,要適當運用橫隔膜,這塊肌肉位於我們肺部底下,和帳篷一般。但在有持續低度壓力的現代世界,我們都呼吸得太淺、太快。在原始的戰或逃反應中,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會啟動,設法讓呼吸快又淺,試圖增加氧氣含量。這在短期內不成問題,但長期來說就會打亂氧氣與二氧化碳平衡,以無效率的方式運用胸部肌肉,浪費能量。解決方式很簡單:深呼吸、慢慢呼吸。簡言之,深呼吸會刺激迷走神經,啟動副交感神經,幫助我們休息與消化。這是一種放鬆反應。好好呼吸固然會動用到各種方式,但核心是很單純的。
還有許多其他技巧能讓身體促成大腦放鬆。尋找放鬆、新奇的感覺,例如洗熱水澡、放鬆按摩,或者電刺激機器的震動(例如經皮神經電刺激器〔TENS〕機器)都有幫助。很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只倚賴「被動式」治療,就只是躺下來接受治療師或機器的治療。如果治療疼痛時只採用被動療法,就無法鼓勵自我成長與自我管理。但這些作法可當作放鬆的額外方式,讓大腦在身體裡覺得安全。
視覺化
疼痛專科醫師 Michael Moskowitz 指出,運用神經可塑性能減輕甚至治療多數頑固性疼痛。他成功治癒了曾試過所有醫藥與手術方式,卻沒能痊癒的病患,第一個就是他自己。他承受折騰人的持續性頸部疼痛,苦不堪言。無論是強烈的類鴉片藥物或物理治療他都試過,然而成效只像隔靴搔癢。
2007 年,在經過十三年的疼痛折騰之後,Moskowitz 決定全心全意,了解持續性疼痛,企圖擊退疼痛(他還讀了一萬五千頁關於神經科學的書),最後得到簡單卻玄妙的結論。如果神經可塑性讓他陷入一團糟,他也可以運用神經可塑性,有效「學習」脫離之道。他精選的武器是:視覺。大腦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負責處理視覺,而視覺輸入在疼痛經驗中扮演重要角色。Moskowitz 在想,強烈且重複的視覺是否足以讓疼痛的大腦重新連結。
首先,他為大腦畫了三張圖:第一張是短期疼痛,有許多不同的腦區啟動,另一張圖則是持續性疼痛,也就是那些腦區擴張,而第三張圖則是完全沒有疼痛。他感覺到疼痛襲來時就閉上雙眼,想像持續性疼痛的大腦圖像,並想像這啟動疼痛的區域在縮小。這可不只是單純靠著希望來驅趕疼痛;在剛開始的三個星期,他沒發現多少變化。他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會在疼痛抬起頭時自動應用這項技巧,之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過了六個星期,他背後的疼痛消失,一年後,他的頸部疼痛開始減少,之後完全消失。他的大腦形成了新的身體意象圖,一份不是由疼痛主導的圖。
教育
我相信這是最重要的療法。如果不理解一套系統,就無法予以重建。以人人可懂的方式,理解疼痛如何運作,是與疼痛共處與紓解疼痛所必須。這是通往痊癒的路線圖。對於承受持續性疼痛的人而言,疼痛教育可能比藥物更有力,能以此為基礎,主動尋求有證據支持的生活型態改變,做出資訊更完整的選擇。
疼痛教育是必須的,因多數人(包括諸多醫療專業人員)相信的是過時且完全錯誤的觀念,認為疼痛是組織受傷,並由大腦偵測到。要把一個人的觀點改變成以現代疼痛科學為基礎——疼痛是由大腦輸出,是我們的保護器與守護者,並不是組織受傷的報告者——需要完整的概念轉換。這是疼痛的革命。
延伸書籍:
《解釋疼痛》(Explain Pain)David Butler & Lorimer Moseley
《無痛思維》(The Pain-Free Mindset)Ravindran
書評
這本書會不會很多術語,讀起來很困難呢?
為了解釋疼痛的生理作用,還是有些術語。但作者同時講了很多相關的故事,讓讀者更能理解其中的作用。
讀完這本書,相關知識的收穫程度如何呢?
書中有些部分是許多書籍都有提到的,因此不能說收穫豐富。雖然無法得到許多黃金,但可以獲得一顆重要的鑽石。
我覺得本書最重要的是讓讀者認識到「疼痛是由大腦產生」這件事,以及我們可以經由大腦的「神經可塑性」來消除疼痛。以上重點摘錄就是我將最精華部分擷取出來,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請閱讀本書全文。
這本書中的知識能夠具體實踐嗎?
要改變對疼痛的看法並非那麼容易,而且書中的內容大多顛覆了傳統醫學。本書將疼痛等於生理傷害的認知,轉向「疼痛由大腦產生」,通過一些心理療法來降低中樞敏感或重新訓練大腦等等。
這需要我們放下既有的認知,去學習相關知識和付諸行動,而且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雖然實踐不易,但為了消除疼痛,還是值得我們去嘗試。
雖然消除疼痛的道路充滿荊棘,但書中的概念對於疼痛患者非常重要,可以對疼痛有不同視角的看法。本書對於有疼痛的人非常推薦,對於普通人則可以擴充知識。
讀後心得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疼痛歸因於結構或是組織的損傷,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各種生理的治療來解決疼痛。這在急性疼痛中或許是這樣沒錯,但在慢性疼痛卻不一定如此。因為在一些慢性疼痛中,各種檢查似乎無法找到相應的結構或組織損傷。
本書中強調「疼痛源於大腦」。例如,我們進行全身麻醉,而此時外部受到傷害,但我們卻不會感到疼痛。本書還強調「疼痛是我們的保護器」。作者藉由五位感受不到疼痛的人來說明「感受不到疼痛如何讓他們提早死亡」。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對於疼痛的看法,而採取與以往不同的方法來療癒自我。當我們了解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就可以重新訓練大腦,讓中樞的無意識反應重塑、回到無疼痛的模式。
正如本書或其他自我療癒書籍所提出的一樣,我們必須「獲取知識」拓展認知,進而做出改變。這也是我持續督處自己的,希望能更多的收集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讓我們面對疼痛或疾病時不至於那麼無助。通過前人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更有目標的制定康復計畫與建立信心,找回無痛的生活。
更新紀錄
2023/11/09 發佈本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