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內容基於萊斯大學 OpenStax 的 Anatomy and Physiology 2e,由夜黎重新編輯。(根據本書前言中的創用 CC BY 4.0 聲明)
原文傳送門:<8> The Appendicular Skeleton — 8.2 Bones of the Upper Limb
索引傳送門:《解剖學和生理學2e》索引頁面
學習本節後,你將能夠:
- 辨識上肢的分區,並描述每個區域的骨頭
- 列出上肢每個關節處的骨頭和骨性標誌
前言
上肢分為三個區域。 這些包括手臂〔arm〕(位於肩關節和肘關節之間);前臂〔forearm〕(位於肘關節和腕關節之間);以及手〔hand〕(位於手腕遠端)。 每個上肢有 30 塊骨頭(見圖 8.2)。 肱骨〔humerus〕是上臂的單塊骨頭,尺骨〔ulna〕(內側)和橈骨〔radius〕(外側)是前臂的成對骨頭。 手的基部包含八塊骨頭,每塊骨頭稱為腕骨〔carpal bone〕,手的掌部由五塊骨頭組成,每塊骨頭稱為掌骨〔metacarpal bone〕。 手指和拇指共有14塊骨頭,每塊骨頭都是手的指骨〔phalanx bone of the hand〕。
肱骨
肱骨是上臂區域的單一骨頭(圖 8.5)。 在其近端是肱骨頭〔head of the humerus〕。 這是面向內側的大的、圓形的、光滑的區域。 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鉸接,形成盂肱(肩)關節〔glenohumeral (shoulder) joint〕。 肱骨頭光滑區域的邊緣是肱骨的解剖頸〔anatomical neck〕。 位於肱骨近端外側的是一個擴大的骨區域,稱為大結節〔greater tubercle〕。 較小的肱骨小結節〔lesser tubercle〕位於肱骨的前部。 大結節和小結節都是作用於肩關節的肌肉的附著部位。 在大結節和小結節之間穿過的是狹窄的結節間溝〔intertubercular groove (sulcus)〕,也稱為二頭肌溝〔bicipital groove〕,因為它為肱二頭肌的肌腱提供了通道。 外科頸〔surgical neck〕位於肱骨近端擴張的基部,在此連接肱骨的狹窄幹〔narrow shaft〕。 外科頸是手臂骨折的常見部位。 三角肌粗隆〔deltoid tuberosity〕是位於肱骨幹中部外側的粗糙的 V 形區域。 顧名思義,它是三角肌的附著部位。
遠端,肱骨變平。 內側〝突出的骨突起〞是肱骨內上髁〔medial epicondyle of the humerus〕。 較小的肱骨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 of the humerus〕位於肱骨遠端的外側。 外上髁上方的粗糙骨脊是外側髁上嵴〔lateral supracondylar ridge〕。 所有這些區域都是作用於前臂、手腕和手的肌肉的附著點。 前臂前部〝強大的抓握肌肉〞來自內上髁,因此內上髁比外上髁更大、更強壯,而外上髁則產生較弱的後前臂肌肉。
肱骨遠端有兩個關節區域,連接前臂的尺骨和橈骨,形成肘關節。 這些區域中較靠內側的是滑車〔trochlea〕,這是一個紡錘形或滑輪形狀的區域(trochlea =“滑輪〔pulley〕”),與尺骨鉸接。 緊鄰滑車的外側是小頭〔capitulum〕(“小頭〔small head〕”),它是位於肱骨遠端前表面的旋鈕狀結構〔knob-like structure〕。 小頭與前臂的橈骨鉸接。 這些骨頭區域的正上方有兩個小凹陷。 當手肘完全彎曲(屈曲)時,這些空間可容納前臂骨。 滑車上方是喙狀窩〔coronoid fossa〕(容納尺骨的冠突〔coronoid process〕),以及小頭上方是橈骨窩〔radial fossa〕(當手肘彎曲時,容納橈骨頭)。 同樣,肱骨後部有鷹嘴窩〔olecranon fossa〕,這是一個較大的凹陷,當前臂完全伸展時,該凹陷容納尺骨的鷹嘴突〔olecranon process〕。
尺骨
尺骨是前臂的內側骨。 它與橈骨平行,即前臂的外側骨(圖 8.6)。 尺骨的近端類似於活動扳手〔crescent wrench〕,具有大的 C 形滑車切跡〔trochlear notch〕。 該區域與肱骨的滑車(作為肘關節的一部分)鉸接。 滑車切跡的下緣由突出的骨唇形成,稱為尺骨冠突〔coronoid process of the ulna〕。 尺骨前部的正下方是一個粗糙的區域,稱為尺骨結節〔ulnar tuberosity〕。 在滑車切跡的外側和稍微下方有一個小的、光滑的區域,稱為尺骨的橈骨切跡〔radial notch of the ulna〕。 此區域是近端橈骨和尺骨之間的關節部位,形成近端橈尺關節。 尺骨近端的後部和上部組成鷹嘴突〔olecranon process〕,形成肘部的骨尖。
更遠端的是尺骨骨幹〔shaft of the ulna〕。 骨幹的外側形成一個嵴,稱為尺骨骨間緣〔interosseous border of the ulna〕。 這是前臂骨間膜的附著線,前臂骨間膜是一層將尺骨和橈骨結合在一起的緻密結締組織。 形成遠端的小圓形區域是尺骨頭〔head of the ulna〕。 從尺骨頭的後側突起的是尺骨莖突〔styloid process of the ulna〕,一個短的骨突起。 它作為〝連接尺骨和橈骨遠端〞的結締組織結構的附著點。
在解剖位置上,手肘完全伸展且手掌朝前,手臂和前臂不形成一條直線。 相反,前臂與手臂線橫向偏離 5-15 度。 這種偏差稱為提物角〔carrying angle〕。 它允許前臂和手自由擺動或搬運物體而不會碰到臀部。 女性的提物角較大,以適應其較寬的骨盆。
橈骨
橈骨與尺骨平行,位於前臂外側(拇指)(見圖 8.6)。 橈骨頭〔head of the radius〕是形成近端的盤形結構。 〝橈骨頭表面的小凹陷〞與〝作為肘關節一部分的肱骨小頭〞鉸接,而〝橈骨頭的光滑外緣〞與〝近端橈尺關節處的尺骨橈側切跡〞鉸接。 橈骨頸〔neck of the radius〕是緊鄰〝擴張的橈骨頭〞下方的狹窄區域。 在內側,此點的下方是橈骨結節〔radial tuberosity〕,這是一個橢圓形的骨隆凸,用為肌肉的附著點。 橈骨骨幹〔shaft of the radius〕稍微彎曲,並沿其內側有一個小嵴。 此嵴成橈骨的骨間緣〔interosseous border of the radius〕,與尺骨的類似緣一樣,它是連接兩個前臂骨的骨間膜〔interosseous membrane〕的附著線。 橈骨遠端具有光滑的表面,可與兩塊腕骨關節鉸接,形成橈腕關節〔radiocarpal joint〕或腕關節〔wrist joint〕(圖 8.7 和圖 8.8)。 橈骨遠端的內側是橈骨的尺骨切跡〔ulnar notch of the radius〕。 這個淺凹陷與尺骨頭鉸接,它們一起形成遠端橈尺關節〔distal radioulnar joint〕。 橈骨外側端有一個尖狀突起,稱為橈骨莖突〔styloid process of the radius〕。 這為支撐腕關節外側的韌帶提供了附著。 與尺骨莖突相比,橈骨莖突突出得更遠,從而限制了手在腕關節處橫向偏差的活動範圍。
腕骨
手腕和手的基部由一系列的八塊小腕骨組成(見圖 8.7)。 腕骨排列成兩行,形成四塊腕骨的近端行和四塊腕骨的遠端行。 近端行的骨頭,〝從外側(拇指)延伸到內側〞是舟狀骨〔scaphoid〕(“船形”)、月狀骨〔pisiform〕(“月亮形”)、三角骨〔triquetrum〕(“三角”)和豆狀骨〔pisiform〕(“豌豆形”)。 〝小而圓形的豌狀骨〞與〝三角骨的前表面〞鉸接。 因此,豆狀骨向前突出,形成骨隆起,可以在手的內側基部感覺到。 遠端骨(外側到內側)是大多角骨〔trapezium〕(“桌子”)、小多角骨〔trapezoid〕(“類似桌子”)、頭狀骨〔capitate〕(“頭形”)和鉤狀骨〔hamate〕(“鉤骨〔hooked bone〕”)。 鉤狀骨的特徵是其前側有一個突出的骨延伸,稱為鉤骨的鉤〔hook of the hamate bone〕。
記住腕骨排列的一個有用的助記符是「So Long To Pinky, Here Comes The Thumb」。 助記符從外側開始,從外側到內側命名近端骨骼(舟狀骨〔scaphoid〕、月狀骨〔lunate〕、三角骨〔triquetrum〕、豌狀骨〔pisiform〕),然後掉頭從內側到外側命名遠端骨骼(鉤狀骨〔hamate〕、頭狀骨〔capitate〕、小多角骨〔trapezoid〕、大多角骨〔trapezium〕) 。 因此,它在側邊開始和結束。
腕骨形成手的基部。 這可以在手的射線照片〔radiograph〕(X 光影像〔X-ray image〕)中看到,該照片顯示了手部骨頭與手部皮膚皺紋的關係(見圖 8.8)。 在腕骨內,四個近端骨透過韌帶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單元。 這些骨頭中只有三塊,即舟狀骨、月狀骨和三角骨,對橈腕關節〔radiocarpal joint〕有貢獻。 〝舟狀骨和月狀骨〞直接與〝橈骨遠端關節〞鉸接,而〝三角骨〞與〝橫跨橈骨和尺骨莖突的纖維軟骨墊〔fibrocartilaginous pad〕〞鉸接。 因此,〝尺骨的遠端〞不會直接與〝任何腕骨〞鉸接。
四個遠端腕骨也透過韌帶連接在一起。 腕骨的近端和遠端行相互鉸接,以形成中腕關節〔midcarpal joint〕(見圖 8.8)。 橈腕關節和中腕關節共同負責手腕處手的所有運動。 遠端腕骨也與手的掌骨相連。
在鉸接的手中,腕骨形成 U 形分組。 稱為屈肌支持帶〔flexor retinaculum〕的強韌帶橫跨該 U 形區域的頂部,以維持腕骨的這種分組。 屈肌支持帶外側附著於大多角骨和舟狀骨,內側附著於鉤骨和豌狀骨。 腕骨和屈肌支持帶一起形成一個稱為腕隧道〔carpal tunnel〕的通道,腕骨形成牆壁和地板,屈肌支持帶形成該空間的屋頂(圖8.9)。 〝前臂前部的九塊肌肉的肌腱〞和〝一條重要的神經〞穿過這條狹窄的隧道進入手部。 過度使用肌腱或手腕受傷會在這個空間內產生發炎和腫脹。 這會壓迫神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其特徵是疼痛或麻木,以及由該神經支配的手部區域的肌肉無力。
掌骨
手掌包含五個細長的掌骨。 這些骨頭位於〝手腕的腕骨〞與〝手指和拇指的骨頭〞之間(見圖 8.7)。 〝每個掌骨的近端〞與〝遠端腕骨之一〞鉸接。 這些關節中的每一個都是腕掌關節〔carpometacarpal joint〕(見圖 8.8)。 〝每個掌骨的擴張遠端〞在掌指關節〔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與〝拇指或一根手指的近端指骨〞鉸接。 遠端還在手指基部形成手的指關節〔knuckles〕。 掌骨編號為 1-5,從拇指開始。
第一掌骨位於拇指基部,與其他掌骨分開。 這使得它能夠自然地運動,獨立於其他掌骨,這對於拇指的活動性非常重要。 剩餘的掌骨結合在一起形成手掌。 第二和第三掌骨牢固地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且不可移動。 然而,第四和第五掌骨的前後活動性有限,第五塊骨的活動性更大。 這種活動性在用手強力握持時非常重要(圖 8.10)。 這些骨頭(尤其是第五掌骨)的向前移動,增加了抓握行動時內側手的接觸強度。
指骨
手指和拇指包含 14 塊骨頭,每塊骨頭稱為指骨〔phalanx bone〕(複數 = phalanges),以古希臘的 phalanx(士兵的長方形塊)命名。 拇指〔thumb〕(拇指〔pollex〕)是數字 1,有兩個指骨、一個近端指骨和一個遠端指骨(見圖 8.7)。 第 2 指(食指)到第 5 指(小指)各有三個指骨,分別稱為近端指骨、中間指骨和遠端指骨。 指間關節〔interphalangeal joint〕是手指相鄰指骨之間的關節之一(見圖 8.8)。
附肢系統:上肢骨頭的骨折
由於我們經常使用手和上肢的其餘部分,任何這些區域的損傷都會導致功能能力的顯著喪失。 許多骨折是由於摔倒時手伸直造成的。 由此產生的力向上肢傳遞可能會導致肱骨、橈骨或舟狀骨骨折。 這些損傷在因骨質疏鬆症而骨骼脆弱的老年人中尤其常見。
跌倒時用手或手肘跌倒,或直接打擊手臂,都可能導致肱骨骨折(圖 8.11)。 跌倒後,外科頸(肱骨擴張的近端與骨幹連接的區域)處的骨折可能導致壓迫性骨折〔impacted fracture〕,其中肱骨的遠端部分被驅入到近端部分。 跌倒或手臂受到打擊也可能導致肱骨幹橫向或螺旋骨折。
對於兒童,跌倒時肘尖常會導致肱骨遠端骨折。 在這些情況下,尺骨的鷹嘴被向上驅動,導致兩個上髁上方的橫跨肱骨遠端的骨折(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或上髁之間的骨折,從而使一個或兩個上髁與肱骨體分離(髁間骨折〔intercondylar fracture〕)。 對於這些損傷,最迫切的問題是〝由於周圍組織腫脹,可能會壓迫前臂動脈〞。 如果發生壓迫,由於血流減少而導致的缺血(缺氧)會很快對前臂肌肉產生不可修復的損傷。 此外,肩部和上肢肌肉的四個主要神經與肱骨的不同區域密切相關,因此,肱骨骨折也可能傷害這些神經。
另一種常見的跌倒後手伸直造成的損傷是橈骨遠端的柯雷氏骨折〔Colle’s fracture〕(“col-lees”)(見圖 8.11)。 這涉及橫跨遠端橈骨的完全橫向骨折,該骨折將分離的遠端橈骨碎片向後和向上驅動。 由於手部向後移位,這種損傷導致前臂在手腕上方出現典型的 “餐叉〔dinner fork〕” 彎曲。 這是最常見的前臂骨折,是 50 歲以上族群的常見損傷,尤其是患有骨質疏鬆症的老年人。 在滑雪或溜冰等活動中,手部在高速跌倒後也常發生這種情況。
最常見的腕骨骨折是舟狀骨,通常是由於跌倒時手部骨折造成的。 手腕外側的深度疼痛可能會初步診斷為手腕扭傷,但在受傷幾週後、組織腫脹消退後拍攝的射線照片將顯示骨折情況。 由於舟狀骨的血液供應較差,癒合速度會很慢,並且有骨壞死和隨之而來的腕部退化性關節病變的危險。
更新紀錄
2023/12/05 發佈本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