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的來到,持續撰寫文章中~

下肢的骨頭|第8章 附肢骨骼 8.4《解剖學與生理學 2e》

本篇文章由夜黎最後一次更新於2023年12月20日

夜黎

本文章內容基於萊斯大學 OpenStax 的 Anatomy and Physiology 2e,由夜黎重新編輯。(根據本書前言中的創用 CC BY 4.0 聲明

原文傳送門:<8> The Appendicular Skeleton — 8.4 Bones of the Lower Limb
索引傳送門:《解剖學和生理學2e》索引頁面

章節目標

學習本節後,你將能夠:

  • 辨識下肢的分區,並且描述每個區域的骨頭
  • 描述鉸接於下肢每個關節處的骨頭和骨性標誌
目錄

前言

與上肢一樣,下肢也分為三個區域。 大腿〔thigh〕是下肢位於髖關節和膝關節之間的部位。 腿部〔leg〕具體是膝關節和踝關節之間的區域。 腳踝的遠端是〔foot〕。 下肢包含 30 塊骨頭。 這些是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跗骨、蹠骨和指骨(見圖 8.2)。 股骨〔femur〕是大腿的單一骨頭。 髕骨〔patella〕是膝蓋骨,與股骨遠端鉸接。 脛骨〔tibia〕是位於腿內側的較大、負重的骨頭,腓骨〔fibula〕是腿外側的薄骨頭。 腳的骨頭分為三組。 腳的後部由一組七塊骨頭組成,每塊骨頭都稱為跗骨〔tarsal bone〕,而中足則包含五塊細長的骨頭,每塊骨頭都是蹠骨〔metatarsal bone〕。 腳趾有14塊小骨頭,每塊小骨頭都是腳的指骨〔phalanx bone of the foot〕

股骨

股骨〔femur〕或大腿骨〔thigh bone〕是大腿區域的單一骨頭(圖 8.16)。 它是身體最長、最堅固的骨頭,約佔人總身高的四分之一。 圓形的近端是股骨頭〔head of the femur〕,與髖骨的髖臼鉸接形成髖關節〔hip joint〕頭凹〔fovea capitis〕是股骨頭內側的一個小凹痕,作為股骨頭韌帶〔ligament of the head of the femur〕的附著部位。 此韌帶橫跨股骨和髖臼,但很弱,對髖關節的支撐很少。 然而,它確實攜帶一條供應股骨頭的重要動脈。

圖 8.16 股骨和髕骨
股骨是大腿區域的單一骨頭。 它在髖關節處向上與髖骨鉸接,在膝關節處與脛骨鉸接。 髕骨僅與股骨遠端鉸接。

股骨頭下方的狹窄區域是股骨頸〔neck of the femur〕。 這是股骨骨折的常見區域。 大轉子〔greater trochanter〕是位於股骨頸基部上方的大的、向上的骨突出。 跨髖關節活動的多塊肌肉附著在大轉子上,由於大轉子從股骨突出,因此為這些肌肉提供了額外的槓桿作用。 可以在大腿上部外側的皮膚下方感覺到大轉子。 小轉子〔lesser trochanter〕是位於股骨內側、股骨頸下方的一個小的骨突出物。 一塊強大的肌肉附著在小轉子上。 在股骨前側的大轉子和小轉子之間延伸的是粗糙的轉子間線〔intertrochanteric line〕。 轉子也透過較大的轉子間嵴〔intertrochanteric crest〕連接在股骨的後側。

細長的股骨骨幹〔shaft of the femur〕具有輕微的前弓或曲率。 在其近端,後骨幹具有臀肌粗隆〔gluteal tuberosity〕,這是從大轉子向下延伸的粗糙區域。 更下面,臀肌粗隆與粗線〔linea aspera〕(“粗線〔rough line〕”)連續。 這是沿著中段股骨後側,向遠端延伸的粗糙脊。 臀部和大腿區域的多塊肌肉沿著粗線與股骨形成又長又薄的附著。

股骨遠端有內側和外側骨擴張。 在外側,覆蓋外側擴張的遠端和後部的光滑部分是股骨的外髁〔lateral condyle of the femur〕。 髁外側的粗糙區域是股骨的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 of the femur〕。 類似地,股骨遠端和後內側的光滑區域是股骨的內髁〔medial condyle of the femur〕,並且其不規則的外側、內側是股骨的內上髁〔medial epicondyle of the femur〕。 外側髁和內側髁與脛骨鉸接形成膝關節。 上髁為膝蓋的肌肉和支撐韌帶提供附著力。 內收肌結節〔adductor tubercle〕是位於內上髁上緣的小凸塊。 後面,內側髁和外側髁被稱為髁間窩〔intercondylar fossa〕的深凹陷分開。 前面,髁的光滑表面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稱為髕骨面〔patellar surface〕的寬溝槽,它提供與髕骨的鉸接。 內側髁和外側髁與髕骨面的結合使股骨遠端呈現馬蹄形 (U) 形狀。

髕骨

髕骨〔patella〕(膝蓋骨〔kneecap〕)是身體最大的籽骨(見圖 8.16)。 籽骨〔sesamoid bone〕是一種骨頭,其融入肌肉的肌腱,在此處肌腱穿過關節。 籽骨與下面的骨頭鉸接,以防止在關節運動過程中因與骨頭的摩擦而損壞肌腱。 髕骨位於股四頭肌的肌腱中,股四頭肌是大腿前側的大肌肉,穿過膝蓋前部附著在脛骨上。 髕骨與股骨的髕骨面鉸接,從而防止肌腱與股骨遠端的摩擦。 髕骨也將肌腱抬離膝關節,這增加了股四頭肌作用於膝蓋時的槓桿力量。 髕骨與脛骨不鉸接。

體內平衡失衡

跑者膝

跑者膝〔Runner’s knee〕,也稱為髕骨股骨症候群〔patellofemoral syndrome〕,是跑步者中最常見的過度使用傷害。 它最常見於青少年和年輕人,並且在女性中更常見。 它通常是由於過度跑步(尤其是下坡)引起的,但也可能發生在經常彎曲膝蓋的運動員身上,例如跳遠運動員、滑雪運動員、騎自行車運動員、舉重運動員和足球運動員。 感覺是膝蓋前部周圍和髕骨深處的鈍痛。 走路或跑步、上下樓梯、跪下或蹲下或長時間彎曲膝蓋坐著時可能會感到疼痛。

髕骨股骨症候群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髕骨形狀和運動的個體差異、對髕骨的直接打擊、扁平足或不合適的鞋子導致腳或腿過度內翻或外翻。 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作用於髕骨的肌肉拉力不平衡,導致髕骨軌跡異常,使股骨遠端向髕骨面的外側偏離太遠。

因為臀部比膝蓋區域寬,所以股骨在大腿內有對角線取向〔diagonal orientation〕,這與垂直取向的〝腿的脛骨〞相反(圖 8.17)。 Q 角〔Q-angle〕是〝股骨橫向偏離垂直方向的角度〞的量度。 Q 角通常為 10-15 度,女性由於骨盆較寬,通常具有較大的 Q 角。 在膝關節伸展過程中,股四頭肌會向上和橫向拉動髕骨,女性由於 Q 角較大,橫向拉力更大。 這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髕骨股骨症候群。 通常,股骨的〝髕骨面外側的大唇緣〞可以補償髕骨的側向拉力,從而有助於保持其正確的軌跡。

然而,如果股四頭肌內側和外側產生的拉力沒有適當平衡,可能會出現髕骨向外側的異常軌跡。 如果繼續使用,會產生疼痛,並可能導致髕骨和股骨的鉸接表面受損,並可能在未來發展為關節炎。 治療通常包括停止引起膝蓋疼痛的活動一段時間,然後逐漸恢復活動。 適當加強股四頭肌以糾正不平衡,對於幫助防止復發也很重要。

圖 8.17 Q 角
Q 角是〝股骨相對於脛骨垂直線的橫向偏差量〞的量度。 成年女性由於骨盆比成年男性更寬,因此具有更大的 Q 角。

脛骨

脛骨〔tibia〕(脛骨〔shin bone〕)是腿的內側骨,比與之配對的腓骨大(圖 8.18)。 脛骨是小腿的主要負重骨,也是身體第二長的骨頭,僅次於股骨。 脛骨的內側位於皮膚正下方,允許輕鬆地沿著腿內側的整個長度觸診。

圖 8.18 脛骨和腓骨
脛骨是位於腿內側的較大的負重骨。 腓骨是小腿外側的細長骨頭,不承受重量。

脛骨的近端大大地擴張。 此擴張的兩側形成脛骨的內髁〔medial condyle of the tibia〕脛骨的外髁〔lateral condyle of the tibia〕。 脛骨沒有上髁。 每個髁突的頂部光滑且平坦。 這些區域與股骨的內側和外側髁關節鉸接,形成膝關節〔knee joint〕。 脛骨髁的鉸接表面之間是髁間隆起〔intercondylar eminence〕,這是一個不規則的升高區域,用作膝蓋的兩個支撐韌帶的下附著點。

脛骨結節〔tibial tuberosity〕是脛骨前側靠近其近端的升高區域。 它是與髕骨相關的肌腱的最終附著部位。 在較低的位置,脛骨的骨幹變成了三角形。

此三角形的前頂點形成脛骨的前緣〔anterior border of the tibia〕,其起始於脛骨結節並沿著脛骨的長度向下延伸。 三角骨幹的前緣和內側均位於皮膚正下方,可沿著脛骨的整個長度輕鬆觸診。 沿著脛骨骨幹外側延伸的小嵴是脛骨的骨間緣〔interosseous border of the tibia〕。 這是為了腿部骨間膜的附著,即連結脛骨和腓骨的緻密結締組織片。 比目魚肌線〔soleal line〕於脛骨的後側,​​是一條對角線延伸的粗糙嵴,從外側髁基部下方開始,向下延伸並向內側穿過〝後脛骨的近端三分之一〞。 後部腿的肌肉附著在這條線上。

脛骨遠端內側的大擴張是內踝〔medial malleolus〕(“小鐵鎚〔little hammer〕”)。 這形成了腳踝區域內側的大骨隆起。 〝內踝內側的光滑表面〞和〝脛骨遠端的光滑區域〞都與腳的距骨鉸接,作為踝關節的一部分。 脛骨遠端的外側有一個寬溝,稱為腓骨切跡〔fibular notch〕。 此區域與腓骨遠端鉸接,形成遠端脛腓關節〔distal tibiofibular joint〕

腓骨

腓骨是位於腿外側的細長骨頭(見圖 8.18)。 腓骨不承重。 它主要用於肌肉附著,因此大部分被肌肉包圍。 僅可觸診腓骨的近端和遠端。

腓骨頭〔head of the fibula〕是腓骨的小旋鈕狀近端。 它與脛骨外側髁的下側鉸接,形成近端脛腓關節〔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細的腓骨骨幹〔shaft of the fibula〕具有腓骨的骨間緣〔interosseous border of the fibula〕,這是沿著其內側延伸的狹窄嵴,用於跨越腓骨和脛骨的骨間膜的附著。 腓骨的遠端形成外踝〔lateral malleolus〕,外側踝會形成腳踝外側容易觸診的骨腫塊。 外踝的深側(內側)與作為踝關節一部分的腳部距骨鉸接。 遠端腓骨也與脛骨的腓骨切跡鉸接。

跗骨

腳的後半部由七塊跗骨組成(圖8.19)。 最上方的骨頭是距骨〔talus〕。 它具有相對方形的上表面,與脛骨和腓骨鉸接以形成踝關節。 踝關節由三個鉸接區域組成:〝距骨的上內側表面〞與〝脛骨的內側踝〞鉸接、〝距骨的頂部〞與〝脛骨的遠端〞鉸接、〝距骨的外側〞與〝腓骨的外側踝〞鉸接。 在下方,距骨與跟骨〔calcaneus〕(腳跟骨〔heel bone〕)鉸接,跟骨是腳部最大的骨頭,形成腳跟。 體重從脛骨轉移到距骨,再轉移到支撐在地面上的跟骨。 跟骨內側有一個突出的骨延伸部分,稱為載距突〔sustentaculum tali〕(“距骨的支撐〔support for the talus〕”),用於支撐距骨的內側。

圖 8.19 腳的骨頭
腳的骨頭分為三組。 腳後部由七塊跗骨組成。 腳中部有五塊蹠骨。 腳趾包含指骨。

骰骨〔cuboid bone〕與跟骨的前端鉸接。 骰骨有深槽穿過其下表面,為肌腱提供通道。 距骨在前面與舟狀骨〔navicular〕鉸接,而舟狀骨又在前面與三個楔形骨〔cuneiform bone〕(“楔形〔wedge-shaped〕”)鉸接。 這些骨頭是內側楔骨〔medial cuneiform〕中間楔骨〔intermediate cuneiform〕外側楔骨〔lateral cuneiform〕。 這些骨頭中的每一個都具有寬廣的上表面和狹窄的下表面,它們共同產生足部的橫向(內側-外側)曲率。 舟狀骨和外側楔骨也與骰骨的內側關節鉸接。

蹠骨

腳的前半部由五塊蹠骨組成,位於後腳的跗骨和腳趾的指骨之間(見圖8.19)。 這些細長的骨頭從腳的內側開始編號為 1-5。 第一蹠骨比其他蹠骨短且厚。 第二蹠骨最長。 蹠骨基部〔base of the metatarsal bone〕是每個蹠骨的近端。 它們與骰骨或楔形骨鉸接。 第五蹠骨的基部有一個大的橫向擴張,可以提供肌肉附著。 第五蹠骨的擴展基部可以感覺到是一個骨腫塊,位於在腳外側緣的中點處。第五蹠骨的擴展基部可以感覺到沿著足部外側邊緣中點的骨隆起。 每個蹠骨的擴張遠端是蹠骨頭〔head of the metatarsal bone〕。 每個蹠骨與腳趾的近節趾骨鉸接,形成蹠趾關節〔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蹠骨頭也靠在地面上並形成腳的球(前端)。

趾骨

腳趾總共包含 14 塊趾骨〔phalanx bones〕(趾骨〔phalanges〕),其排列方式與手指的指骨類似(見圖 8.19)。 腳趾編號為 1-5,從大腳趾(拇趾〔hallux〕)開始。 大腳趾有兩個趾骨,即近端趾骨和遠端趾骨。 其餘的腳趾都有近端、中端和遠端趾骨。 相鄰趾骨之間的關節稱為指間關節〔interphalangeal joint〕

足弓

在行走、跑步或跳躍活動期間,當足部與地面接觸時,體重的衝擊會對足部產生巨大的壓力和作用力。 跑步期間,每隻腳接觸地面時施加的力最多可達體重的 2.5 倍。 足部的骨頭、關節、韌帶和肌肉吸收了這種力量,從而大大減少了向上傳遞到下肢和身體的衝擊量。 足弓在這種減震能力中扮演重要角色。 當重量施加到腳上時,這些足弓會稍微變平,從而吸收能量。 當重量被移除時,足弓會反彈,為步伐提供 “彈簧〔spring〕”。 足弓還可以將體重從〝一側分配到另一側〞以及〝腳的兩端〞。

足有橫弓、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見圖8.19)。 橫弓形成中足的內側-外側曲線。 它由楔形骨的楔形和第一至第四蹠骨基部(近端)形成。 此弓有助於將體重在腳內從一側分配到另一側,使腳能夠適應不平坦的地形。

縱弓沿著腳的長度延伸。 外側縱弓相對平坦,而內側縱弓較大(較高)。 縱弓由後面的跗骨和前面的蹠骨形成。 這些弓在接觸地面的兩端都有支撐。 後面的支撐由跟骨提供,前面的支撐由蹠骨頭部(遠端)提供。 承受身體重量的距骨位於縱弓的頂部。 然後,體重通過這些弓的前端和後端從距骨傳遞到地面。 堅固的韌帶將相鄰的腳骨結合在一起,以防止在負重過程中足弓受到破壞。 在腳的底部,額外的韌帶將弓的前端和後端連接在一起。 這些韌帶具有彈性,使它們在負重過程中能夠稍微伸展,因此縱弓得以伸展。 這些韌帶的伸展將能量儲存在腳內,而不是將這些力量傳遞到腿部。 足部肌肉的收縮在能量吸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當重量被移除時,彈性韌帶會回彈並將足弓的末端拉得更近。 足弓的這種恢復〝釋放了儲存的能量〞並〝提高了行走的能量效率〞。

支撐縱弓的韌帶伸展會導致疼痛。 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超重的人身上,例如從事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工作的人(例如女服務員),或長距離步行或跑步的人。 如果韌帶拉伸時間過長、過度或重複,可能會導致支撐韌帶逐漸拉長,隨後導致縱弓凹陷或塌陷,特別是在腳的內側。 這種情況稱為扁平足〔pes planus〕(“扁平足〔flat foot〕”或“足弓塌陷〔fallen arches〕”)。


更新紀錄

2023/12/20 發佈本文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的話
點讚 後歡迎關注喔!

讓我們分享這篇文章吧!
  • Copied the URL !
  • Copied the URL !

本文作者

腰痛十餘年的普通人。
20歲走上自我療癒的道路。
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收集的訊息。

致力於將潛意識行為(心理)、認知行為(社會)、人體力學(生理)等等關聯起來,找出導致疼痛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我覺察進行身心療癒。

評論

去評論

目錄